(学校概况略)
一、构建应用体系,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1.统筹规划,促进管理严谨科学
斌英中学在信息技术研究中一直走在同级同类学校的前列。2009年秋期,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我校成为许昌市信息化应用示范性学校。2014年6月,斌英中学获批为河南省第二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学校,2016年12月,项目通过了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并被授予“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荣誉称号。
几年来,斌英中学在河省教育厅信推办、市县电教部门的指导下,按照项目建设计划安排,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形成了一套常态化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斌英中学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门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商讨落实信息化工作,保证全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正常运作。学校由教科室牵头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小组和推进团队,信息中心做好技术保障和技能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学校确立了“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模式”、“以信息化管理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先进理念,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为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在《斌英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制度中加入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条款,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设备设施的管理使用制度,制订了《学校网站建设标准》等规范要求,为信息化共建共享奠定基础。
2.狠抓应用,着力提升技能素养
学校斥资铺设了校园网,建成了千兆网络进校园、百兆网络进班级、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数字化校园。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40个,微机室2个,多功能教室1个,并装备了网络直播互动教室。教学管理方面,开发了OA办公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网络培训平台,建成了校本教学资源库;学校网站资源丰富,实时更新。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提升了管理效果。
学校制定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提升方案,利用暑期和例会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多层面普及性培训,利用教研学习时间,并对信息化推进团队进行多时段、反复性的专题提升培训,注重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培训,进行了全员技能考核,教师的课件和微课制作、音视频编辑、动画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3.教研并进,深化学科技术融合
近年来,斌英中学始终将课堂应用实践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做到了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我们要求教师自问、自省,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生长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我们还要求教师每节课进行课后反思,找出不足,不断总结提高。
2013年2月~2015年12月,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研究”四项子课题的研究。这四项课题以网络技术为平台,以学案导学模式、阅读教学、实验教学为实践基础,构建了“网络集体备课共同体”。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过程扎实,成果丰硕,2015年2月在杭州顺利结题,受到了中央电教馆、北京大学的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充分肯定。
通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改进了教学方法,教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三年来,我校共完成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4项、省级课题2项、市县级课题3项,获得省级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奖励3项,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论文3篇,另有1项课题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经过实践探索,涌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优秀课例,我校在三届“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评为部级“优课”5节、省级“优课”7节、市级“优课”5节;在第二十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展示交流活动中,1节课例获得国家级一等奖;4节课例获得河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奖励、27节课例获得市级学科融合课类比赛一二等奖。
4.打造特色,创新活动促教利学
学校多次举办微课大赛、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融合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电子白板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并将信息技术融合课大赛整合为年度校本赛课活动,多次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赛教结合,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种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体系,制作了一批有特色的视频课例及课件、微课,构建校本资源库,供教师实时共享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我校教师在参加各项活动中,共有6件软件及创新教学设计作品获得省市级奖励。学校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常规训练,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成立了电脑设计社团、校园电视台,把电脑制作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团活动、课堂教学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等活动,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突破发展瓶颈,着眼“微”处大做文章
1.课题研究从“微”处着眼
2015年9月,我校教师承担的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利用微视频激发学习物理兴趣研究”立项,2016年9月结题;2016年1月,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重点课题“利用微视频帮助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研究”,现已提交结题材料,申请结项。通过“微视频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我校教师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课题组教师的引领下,在全校形成了“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的浓厚学术氛围。
2.视频切片在“一课二上三研讨”磨课教研中的尝试及应用
“一课二上三讨论”是我们磨课的常用形式。做课教师在录播教室中上课、录制,同教研组的教师有选择地观看课堂视频切片,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做课教师第二次上课,并把上一次大家质疑环节的视频切片,供老师们再次研讨。这样研讨,教师可随时随地进行,节省出更多精力和时间,也不让学生产生厌烦。2015年3月,我们以《慈母情深》《雪地贺卡》为范例,课题组每个成员先自主备课,而后集体研讨,设计课堂流程,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二次讨论。在反复交流的基础上,由课题组成员再做课。在同课异构的对比参照中,让课堂教学更趋合理。
视频切片可以针对某一教研主题,分层次分角度分环节对课堂进行观摩、研讨、学习、改进,方便快捷,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目前,我校利用视频切片的“一课二上三研讨”磨课教研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明显提升。
3.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产生微妙体验
(1)几何画板融入于数学学案导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我校已实施了多年,主要通过将学案、几何画板与教学设计、媒体设计巧妙融合,付诸于实践,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创设出信息技术与学案导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课堂导入环节,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弥补了导学案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授课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加教学容量,瘦身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师和学生讲课、板书的时间。
课堂难点的突破环节,例如展示函数图象的变化,展示几何图形的变化,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动态的呈现出难点内容,弥补了导学案生动不足的缺点,既可以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并探索函数的性质;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等,使学生有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便于理解性的接受知识。
(2)构建了“问—播—思”的微视频教学的基本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讲—听—讲—练”的程序去组织教学的,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利用微视频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则可表达为:问题—微视频—思考,即按“问—播—思”的程序去组织教学。
我校各备课组将微视频运用于化学、地理、数学等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新课导入、创设教学情境、突破重难点、归纳总结、进行拓张延伸等诸多教学环节进行运用印证。微视频资料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学生看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便于接受、理解和掌握。利用微视频填补了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减少老师的“喋喋不休”,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微视频作为教学的一种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在使用上,方便快捷,看不懂的,可以重复看、回看,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微视频的运用让课堂更加灵动,更具时效性,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与课堂教学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需要,已经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3)四环六步与多媒体的深度融合
所谓“四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的四个环节,即出示目标,实施目标,回扣目标,达标检测,是暗线的所在。所谓“六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的六个步骤,是明线,即:读读、议议、展示、点评、练习、反思。四环与六步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客观上存在着内容零散、随意,缺少系统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使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活跃思维就能提升课堂效率。基于此,我们把“四环六步模式”中的读读、议议、展示和多媒体紧密结合。
传统课堂中学生对课堂主问题和学习方向模糊不清,讨论往往流于形式,而多媒体的显示,能指导学生有重点、有侧重地深入地议论,紧扣课堂的主问题进行,紧扣学习目标进行,紧扣教学重点进行,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展示,是成果的交流。多媒体屏幕上出示展示任务的分配,清晰明了,节约课堂时间。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四环六步”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而多媒体与这一教学模式的融合,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4.建立信息技术“微平台”,将课堂学习拓展为综合实践活动
(1)微课在群文阅读读写结合中的应用
群文阅读采用的是“议题”而非主题来作为选择群文文本的依据,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共同运用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并仿写的话题,我们把关键内容的讲解提炼录制成微课,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微课,针对性强,讲解透彻,训练扎实,一课一练一得。2015—2016学年,我们根据各年级作文训练序列的不同,录制了大量的读写训练微课,不但对写作教学起到了极好的作用,而且可以循环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外实验平台与虚拟实验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把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扩散现象,气体扩散和液体扩散现象都可以在课堂上做,并且效果明显。但固体的扩散则需要时间较长,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在家做,因为实验发生时间较长,可以定时用手机或者相机录制成视频,并对视频进行合并和编辑,之后再在课堂上播放,并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对这些课外实验进行交流评估,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微视频的应用与制作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随时用智能手机或相机录微视频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在家中查阅资料或者探究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完成课外实验,从而使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加快融合步伐,提高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于阅读教学,“四环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果融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应用策略,使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模式逐渐被“以学定教”所代替。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使学校的“导准参展检”模式更加贴近教学实际,部分生硬套用该模式的老师课堂行为有了很大转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构建了有效的数学生态课堂。信息技术特别是微课和微视频应用于实验教学和群文阅读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群文阅读信息海量,学生的甄别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特别是读写能力有了提升。另外,
跟进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平台,需要拓展学生网络应用空间学生终端仅限于手机互联网,学生学习资源的单一性,学生学习方式不能根本转变,需要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加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步伐。
学校建立了丰富的微课微视频资源库,为教师的作文教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数字资源基础,提高了教师备课效率,激活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成效。但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需要整合,太多太杂,重复、粗糙与现行的课程不匹配等现象普遍存在,不便于教师的日常应用。将自己的资源库充分建立,官方资源库无障碍向教师、学生开放,保障信息的畅通和应用的实效。学校要继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让新技术更多的融入课堂教学有很好的师资保障。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应用策略需要加强后续性研究,为老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成果。着重研究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各自孤立存在的缺陷,技术装备支持和教学教研要相互协作,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让信息化的推进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直接驱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