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随想

佛教随想

作者: 鱼丽之宴 | 来源:发表于2015-12-08 21:16 被阅读91次

        (一)弟子问佛祖:悟道的人能得到什么?佛祖回答: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失去所有。佛祖当初为了求道,毅然放弃王位、财富,离开了美貌的妻子以及慈爱的父母,离诸外缘完全进入内在,当他断灭了所有的欲念的那一刻,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

佛教随想

                                (二) 学佛的人,若执迷于文字,读经不悟心,食古不化,成为书本知识的奴隶,如同蜜蜂投窗。用手指着月亮,月亮不在手指上,文字指出真理,真理也不在文句上。经书只是指月手,目光执著于手指(经书),就看不见月亮(佛性)   。

佛教随想

                          (三)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哲学内涵就是: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以“自我 ”为价值中心,它是一切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相反,如果万事万物不坚持以“自我”为价值中心,那么一切社会秩序将不复存在。 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用“ 是”或“非”来进行判断。此处的“为”是作“修为”讲。

佛教随想

                      (四) 一个人,在进入完整的孤独后,他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才能完全解放出来。此时,他能够很平静地向全世界讲述自己的秘密,但大多时候已经沒有说的必要了。所以,沉默也分两种,一种是刻制,而另一种却是习惯。

佛教随想

(五)西行禅师与后来的“俳圣”芭蕉并称为日本史上两大漂泊诗人。有一年西行游至镰仓,与赖朝将军晤见叙谈,将军特以银猫一只相赠作为纪念,但西行却将银猫随手送给在门外玩耍的孩童,默默离去。最具传奇的一则故事是当西行禅师参访大和长谷寺时,巧遇已经剃度为尼的旧时发妻,泪眼滂沱地为他讲述佛法。

佛教随想

                                                (六)人的诚实也应该包括对自我的客观评估,要有随时修正外界评价的能力。赞誉不是越多越好,过犹不及,好比金钱一样,明知人家多给了就应退还回去。否则,终有一天多得的部分会成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变本加利反还到自己头上。

佛教随想

                                                   (七)当大多数人都在想来到这世上“过把瘾就死”的时候,佛在思考轮回和永生。而苏格拉底说:”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 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 的天国的视觉境界。”这就是现世的因果。      

佛教随想

               (八)《奥义书》明白指出,实行灵性修持才是解脱之道。南怀瑾先生指出,书中将潜在身心内部的自我分为四位和五藏。四位即醒位、梦位、熟眠位、死位;五藏即食味所成我、生气所成我、意识所成我、认识所成我、欢喜所成我。“欢喜所成我”就是灵魂自我的至高无上、绝对快乐的境界。                    

佛教随想

(九)禅家最重“了了常知”人静中此心明明白白,迨至事务纷乘,此明白之心消归乌有。学力深者,事务纷乘,此心明明白白,是谓“动静如一”。然白昼虽明,晚间梦寐则复昏迷。学力更深者,梦寐中亦明白,是谓“寤寐如一”。学力极深者,死了亦明明白白,是谓“死生如一”。死后明明白白,则谓之灵魂永存可也。

佛教随想

                                 (十)“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若离开禅定实修,只是用逻辑思辨方式去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和“四大皆空”,是很难让人悟到佛学真义(实相)的。盲目信奉的人多,真正理解的人少,这是佛学自古及今的客观事实。                                          

佛教随想

(十一)人在找到自己之前,那些关于自我的概念都来自于自我以外。无论那些赞美和荣耀多么地一致,其本质都是镀了金的痛苦,令自我极度不安。佛陀悟道后在“不动点”停留了四十九天之久,按印度教种性的划分,他本出生为刹帝利(武士、统治者),但他最终发现自己性情上是婆罗门。我们可以想见他找到自我后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be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