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经》第四次共学小结(2)

《孝经》第四次共学小结(2)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7-08 08:15 被阅读0次

    《孝经》第四次共学小结(2

    本章(广要道章第十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出实行“要道”的途径。“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这一句强调君王以身作则的作用。君王能够行孝道,则民众自会效法,亲爱其君。君王能够行悌道,则民众也会效法,礼顺其长。“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句,强调礼乐在教化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孔子向来以“礼乐”并称,因为二者既有不同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子夏把音乐分为三个类别,“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是讲到不同的音乐艺术有不同的效果。舜帝南巡时,施行“以乐教化”,演奏时“韶乐”时“凤凰来仪,鸟兽齐舞”,感天动地。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更为深厚的感动、教育和潜移默化作用。

    第二层,阐述实行“要道”的显著成效。“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表相,敬是讲内心,是礼之本,从內心升起的诚敬,他恭敬人,自然就会处处讲礼貌,只要人有恭敬心,他就能做出符合礼的事情来,所以叫“而已矣。”清朝历史上,共举办了四次千叟宴,客观上起到敬老尊贤的示范作用,对社会讲求孝悌,重视礼仪起到了积极影响,对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这一句,是对本章的归纳总结。意思是说,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为什么把推行孝悌之道和礼乐教化称为“要道”的意义所在啊。

    三、关于《广至德章第十三》

    这一章,紧接上章“所敬者寡,而悦者众”,进一步说明第一章提出的“至德”的意义,以及实行的途径。

    教1、(jiào)教导;教育:管~。请~。受~。因材施~。2、(jiāo)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唱歌。

    本章可分为两层。一是君子以教孝为己任。“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君子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教人学孝行孝。君子教孝,他行的是一种不言之教,不用天天挨家挨户上门去跟人讲孝,只要“行孝于内,流化于外也。”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种风行草偃之效,完全来自于君子透由孝道的实践升华了的人格魅力。君子自己谨行孝道,就会感化全天下的人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这是一种很高妙又很实在的教化之道。

    第二层,如何教人行孝。“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这三个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字“敬”。所谓“敬,德之聚也。”孝道、悌道、臣道,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同心圆,圆心是敬是仁,父母最近,君主最远;家是最小,国是最大;无论远近,无论大小,一个谨守孝悌之道的君子,他的心都是一样的,无论伸展的半径有多长,时刻不忘的都是他的敬心,不断增长的都是他的仁德。

    最后,引用《诗经·大雅·泂酌》的诗句“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来说明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之父母。真正的“民之父母”,就像孔子所说,不但要庶之、富之,更要教之。恺悌君子就是这样,他们“仁以为己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自作教他,教孝、教悌、教忠,带动所有的人都去敬重父兄尊长、敬重天下所有的人,用爱敬之心来对家庭、对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就能和顺天下、和睦无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经》第四次共学小结(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bp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