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怀疑人生,思考各种关系。
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吧。
01
读完1本书,写完1篇读书笔记
这周阅读的是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重心落在“生涯三叶草“章节。
生涯三叶草的三个叶片是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昨天输出了1篇读书笔记,对三个叶片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做赘述,但还是再回顾下三叶片的关系。
兴趣产生“想做”(但想做不一定能做,还要看是否具备做的能力),能力代表“能做”,价值观决定“为什么做”,是对“想做”的筛选。
不出意外,下周要读的是马薇薇老师的《好好说话2》,一本教你说话的书。
加油。
02
收集7张思维卡片
本周收集了7张思维卡片,卡片主题涵盖成长、思维和心理类,完成打卡目标。
现在起床的第一个打卡就是思维卡片,已经养成习惯了。
这里简单回顾下每张思维卡片的思维模型。
1. 思维导图:一个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全脑思维的核心工具。学习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高效学习、工作和生活。
2. 批判性思维:基于一定标准,对思维进行思考和评价,以改善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有点元认知的意味。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严谨、多方位的评价,是建立在公正视角下,而非盲目的批斗。
3. 模因论:模因是在诸如语言、观念、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类似的那个东西。
模因是存储于大脑的信息单元,会进行自我复制,任何物质都可成为其载体。
类似于基因的因复制而繁衍,模因是文化的DNA,因模仿而传播。
4. 从众效应: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引导或压力),改变自己的观念、判断和行为等,以和群体的保持一致。
从众原因主要有:信息不足以做出充分决策;为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期望;因价值认同而自发做出的(从众)行为。
从众效应一定程度上可助我们快速解决,节省大脑能量,但过分从众,容易失去主见,人云亦云。
5. 代表性偏差: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提取某个问题或事件的特征,将其与过去发生的某一问题或事件类比,判断相似程度,进而估算现在这个问题或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做出判断。
6. 幸存者偏差:人们决策时,只看到筛选的结果,而忽视筛选出特定结果的筛选过程,导致看到的是“幸存者数据”,忽略了大部分“死亡数据”,而正是后者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又称“沉没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
7. 禀赋效应:当人们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比未拥有之前要大得多。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是风险厌恶者,他们在决策时对于损失和收益的偏好程度不一,通常是“避害”大于“趋利”。
而失去该物品是损失,获得其他收益(如金钱)是收益,损失厌恶的存在让他们不想失去该物品,因此表现为高估该物品的价值,从而想让买家“避害”。
03
锻炼,有点受不鸟了
这周预期打卡5次,实际完成4次,木有完成目标。
其实除去情人节,实应打卡4次,理应完成目标,但自己觉得能按期完成打卡,也便没有撤销该天的目标,现在回想,还是不要轻易高估自己,哈哈。
且,这周进入高级课程,每个动作时间增加了10s,一开始不以为意,但就是这短短的10s,打败了我...
计划的零星紊乱,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打卡时有几个动作完成不是特别到位,都是咬咬牙方能坚持下去。
同志仍需努力!
04
情人节的一点仪式感
关于仪式感,《小王子》中有这么一段:
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节日,本就披着浓浓仪式感的外衣。我们要做的,是在节日里抛下往常的负担,全身心投入其中。可以给自己,你的爱人,你的朋友或家人道上一声问候,准备一份礼物。
情感,是要努力经营的。心意,是仪式的添加剂,是对情感的珍重。
周五恰逢情人节,因疫情,没有上网买礼物。但礼物要送,只能“独辟蹊径”了,自己动手做一份。
于是,一上午的功夫,给小罗同学准备了一份大礼哈哈。
![](https://img.haomeiwen.com/i3577875/f5a907f1c3dd5f03.png)
一首诗,送给你。
携手与我,
心同我行。
喜悲交联,
甜苦与共。
没有与你共度,
这一切都是我的损失。
余生与你共度,
这一切都会是我的收获。
05
反思角落
这周看了几篇关于“改变伴侣”、“物化伴侣”的文章,再整理下思绪。
1. 改变伴侣
改变,也许会伴随我们一生。
世界在变,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唯变,方得适应,适者生存,也是这个道理。
但变化,第一程度上,还得遵循人的意愿,反着来,总有点不尊重其人格和尊严。
其实带着改变伴侣心态进入一段关系,本身并无对错,只是双方愿不愿意,适不适合的问题。
双方愿意,共进步,携手前行,是十分美好的一种状态。
而若双方不愿意,你强着来,势必两败俱伤,不见得是一种好选择。
2. 物化伴侣
所谓物化,就是将伴侣看做是物品,着重实现的某种功能。如有些女生将男生看做ATM或出气筒,有些男生将女生看做“家务一把手”。
物化伴侣,容易忽视对方的人格和尊严。
对方的实际体验、想法、需求都不重要,只注重某种或某类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功能特性,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喜欢的不是真实的ta,或者会觉得真实的自己不值得你爱,进而更加隐藏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的是你希望得到的,转而自己物化自己。
相比“物化伴侣”,一种“全人体验的爱”更值得倡导。
伴侣双方是被对方真实、完整的自我吸引,而不是注重某些能实现自我需求的功能或特性。
这让我进入沉思。
让我反思我和小罗的关系,也转发了文章给她,但不知她怎么想。
可怕。
END
文图源自mixki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