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叶倾赏读】
1
初唐诗人,被人们所推崇者,一般是四个名诗人,即老杜所谓“王杨卢骆当时体”。而王绩似乎不被时人认可,似乎已被后人遗忘。把这首《野望》放进唐诗的灿烂星辰中,确实显得平平无奇。但是,它在诗歌史上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小视的。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王无功,隋人,入唐,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而人罕知之。” 杨慎赞他一是归隐之气节,诗评家贺裳认为在学陶渊明的诗人中,王绩属一流,很是接近。二是他的律诗创作的革新和对后来诗人的影响。袁行霈先生形容地很贴切,六朝诗歌宛如浑身裹着绫罗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粉黛的朴素美就显得格外动人。
诗评家更看重的或许是其诗歌史上的地位,因而大赞之。时人与今人看重的可能是审美体验,因而对之不甚有感。事实上,这首诗在朴素的文字中,在已相对成熟的律诗表达中,王绩的内心世界可触可感。
2
题为《野望》,首先给人一种开阔之感,眼前所见是一片原野,把它归入田园诗,似乎亦可。我的这种开阔的些微感触,与这首诗显然并不相符。
常规的律诗是先写景,后抒情,诗人以景为剑,以情为戟,在剑戟的交锋中,传达诗人的心绪。这首诗,也不例外。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人自号东皋子,源自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东皋”二字已表明归隐之心,正如陶渊明笔下的“东篱”“南山”。薄暮之时,一天中的“秋”时,目睹“秋色”,满目是秋,满心是萧然吧。不然,诗人何以不知所依。曹阿瞒曾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而今,王绩心叹自己身心的彷徨。而“徙倚”又见这种身体上与内心上的不安定。不管是为仕途不顺,还是为何。首联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诗人内心中的凄然,无定。这与陶渊明相比,境界相差太多。
首联中的“望”既是点题,也是对二三联的领起。萧索的内心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看到了秋色笼罩下的行行树木,以及落晖照耀的群山,美吗?或许吧。看到了牧人驱犊而归,看到猎人骑着马带禽而归。田园牧歌式的场景,美。或许这真实诗人心中所期盼的归隐生活吧。但是诗人“胡不归”?答案是“欲何依”?
诗人一心盼隐,但是却不知所处。所以他“相顾无相识”,所以他只能“长歌怀采薇”。“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国风·召南·草虫》)眼前人,皆不相识,所以“我心伤悲”。“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小雅·采薇》)思归,但是随着年岁横移,或许已逢人生之“秋”了吧,却仍是找不到归隐之所,归心之地,几多离索,几多彷徨。
在格律诗的体式下,诗中有着优美的田园秋景,有着朴素的牧歌场景,在动静的和谐统一中,更有着诗人求而不得的孤独内心。身处乱世的陶渊明最终归隐田园,内心自适自足自由。而由隨入唐的王绩却找不到归处,奈何?
很多材料说到王绩放诞、嗜酒如命,经常歌咏同样好酒的嵇康、阮籍、陶渊明。此时此景,恐怕即便是有酒,也无法下咽吧,那至多只是如嵇康、阮籍那般,借酒浇心中的苦闷吧。即便借酒浇愁,那些无处安放的苦闷也只能是“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不如学学真隐士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吧,且去放歌,借《采薇》诉衷曲吧。
2020年3月21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