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索达吉堪布于汕头开示[ 2011年2月6日晚 ]
今天我以佛教和世间的理论,给在座的各位简单阐述一下,如今人们特别重视的金钱观。大家都清楚,大多数人对金钱特别耽著,少数人极其鄙视金钱,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呢?今天我利用这个时间与大家共同分析。
我个人认为,作为修行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若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不但与自己的生活、修行不矛盾,而且没有钱财心里也不会苦恼,有了钱财也可以运用到修行、慈善方面。我看到我身边乃至社会上的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很茫然,所以大家要好好观察、再三思维。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探索金钱的本质与利弊。这分三个方面:首先,要了解金钱的本质是什么;其次,要懂得没有善用钱财的弊端是什么;最后,要了知用好钱财的功德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我一一为大家阐述。
一、金钱的本质
1.不善不恶 不美不丑不即不离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但离开了钱万万不能。大家都知道,没有钱什么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面,打电话、走路、吃饭、睡觉等都要依靠它,没有它生活就无法正常运行。虽然钱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万能的。这一点从佛教的教义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赞》中云:“钱财非常宝。”意谓:钱财并不是常有的珍宝。
其实,这句话已经讲了,钱财的本性就像水泡、梦境、幻术一样现而不实。如果我们对它的本质进行观察,的确也没有任何实质,虽然在未经观察时相当吸引人,人们也极其向往,但它却是虚幻不实的有为法[1],就像人们特别喜欢的美丽水泡一样。因此,从本质上讲,金钱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是这样一种本体。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叫张说,他有一篇不到两百字的《钱本草》[2],里面以草药的比喻说明:钱财既不是好的东西,也不是不好的东西,如果人们用好了,就像草药一样可以治病,如果用不好,它就变成毒,会伤害性命。其中,对钱财的本质、用途、弊端等,作了淋漓尽致的阐述。
所以,从世间的角度来看,钱财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讲的那样——非常了不起。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也说[3]:愚蠢者不知道它梦幻无实的虚妄本质,就会带来无穷过患,而有无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会耽著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对钱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可能有人认为:虽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可以这样分析,但从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不一定是这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在经济学家眼里,钱财的性质也有所不同。以前,著名经济学家威尔逊这样说过:“热爱金钱吧!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幸福,带来希望!”而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经济学家哈克却说:“钱的丑恶就在于它能把人们引向深渊,引向地狱,引向罪恶。”所以我想,从经济学等世间科学的层面来分析,也并不能认为钱财真正有非常大的功德,但也并不是真正具有罪恶的本性。
[1]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2] 《钱本草》:“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予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礼,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3] 《大宝积经》:“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譬如幻师幻化事,乾闼婆城种种色,财宝如是诳凡愚,于虚妄中何有实;种种苦恼求财利,水火王贼常侵夺,由此能为众苦因,何有智者生爱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