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从前知道济南,是在初中语文课本老舍文章《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西南住惯的人,像我,初入济南府,第一日31℃高温,济南的秋天堪比天府的夏日。第二日竟下起了蒙蒙小雨,空气骤冷,一连好几日,好不适应!好在坐了免费的摆渡车,感受到了济南人的待客热情;路上行人横冲直撞,只当北方人性格爽朗;尝了不太惯的鲁菜和面食,第一次十分想念四川的火锅和串串;饭店觅食的人很少,服务员态度十分恭敬地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拉开门帘,只是一份在四川不要钱的紫菜蛋汤竟然卖到了22元,听朋友说:“济南人民十分节约,一般都在家自己做?”,这大概就是原因之一。
第一站,我们乘摆渡车前往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誉。站在大明湖中央位置的超然楼上,远眺湖水清波绿荷,秋风柳眉依水,游人游船竞技,大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打开手机全景,这一幕绿色被收进了我的时间锦囊。乍想起,“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的童年记忆,琼瑶剧《还珠格格》中乾隆皇帝南巡时邂逅了济南才女夏雨荷,与之坠入爱河的故事,便步行前往雨荷厅,走过御茶园,喝一碗雨荷茶,放眼湖畔之景,遥忆乾隆品茶的惬意。趁日头正好,又绕道司家码头,乘船绕大明湖一圈,游经老舍纪念馆。其文化之美、建筑之美,又是另一种视角和风韵。
司家码头为康熙时期的政界清流——龙虎将军司建义组织修建,原用作湖内打鱼的船只停靠,后为司家后代开拓东阿阿胶事业带来便利,而如今的东阿国胶“掌门人”司家勇亦为其后人。
老舍笔下描写济南的文字还有很多,“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一文中的“趵突泉”与大明湖仅仅有1公里之隔。穿过济南府颇有历史底蕴、文创特色的芙蓉老街和地标建筑泉城广场,便是趵突泉公园,南靠千佛山,北望大明湖,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周边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尤其是观澜亭、易安旧居、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6S做得不太好,像迷宫似的,来来回回走了好多冤枉路。
趵突泉是一个开阔的泉池,泉水清澈,亲眼所见方知老舍没忽悠人:“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这也就是为什么趵突泉还有“三股水”的说法。泉池边随处可见的2元一碗泉水泡茶,以及泉城广场免费的直饮泉水龙头,算是泉城一大特色吧!国庆黄金周的缘故,泉池四周的围栏挤爆了游客,快速重复同一个动作:抢C置、举手机、按快门,干脆利落,一秒不耽误,一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这座城市的淡然全然不同。
与大明湖、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的,还有千佛山。在我家附近,也有一处名为“千佛山”的寺庙,每到初一十五香火格外旺,但比之济南名胜千佛山还是太逊了。千佛山古称“历山”,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海拔285米,是泰山余脉。我站在千佛山之巅,泉城景色一览无遗,天雾蒙蒙的,风特别大,脸都被吹得变形了,像我这样的小身板,如果不扶着栏杆怕是要被吹下山去了。据传隋朝开皇年间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这里不仅有千佛崖、还有万佛洞、兴国禅寺、弥勒胜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佛教文化内涵。唯一不快,细雨绵绵下,千佛山前,我们竟因拍照的问题吵了一架,远在异乡,生了一整个上午的气。
逗留两日后,没有发生太多与人的故事,我们便从济南遥墙机场飞往西安咸阳机场,去临潼看秦始皇兵马俑这张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兵马俑是古代人殉制度的重要产物,即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秦兵马俑便是用陶土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因为规模较大,故称为“坑”,很是震撼。
小时候听过很多关于兵马俑的传说,2018年正月初次到西安时,便想着去兵马俑,却未至,这一次总算是弥补了遗憾。
其实最想去的还是大雁塔旁边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奈何陕博的一年四季除了旺季就是更旺季,从9月底开始门票预约就一直爆满,没办法,只能安慰自己说:“以后去西安的机会还多得很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