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读书
地质灾害问题的逆向哲学转化

地质灾害问题的逆向哲学转化

作者: 如弢 | 来源:发表于2022-05-21 12:46 被阅读0次

    岩、土体及其组合类型、地质结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和赋存环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构成了地质灾害条件的系统要素,系统要素的有机联系形成系统的整体属性和功能。

    不同类型、不同次序、不同级别的具有明确地质历史成因的结构演化单元,在岩石圈地质体内排列组合类型及其特征定义为地质结构,结构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排列指出了结构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组合指出了存在于地质体内的结构单元的类型搭配。

    岩石圈地质体内的结构单元类型、序次和级别是不同的,结构单元在岩石圈内的排列组合形式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着地质结构的客观存在性。

    因此,地质结构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结构控灾是成灾条件系统分析的核心,如此的“地质结构控制论”,即地质结构控制地质灾害的生成与发展,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的基本理论。

    地质结构具有不同的序次,这是与研究对象的视域范围相联系的,也是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广度有关的。从地球结构、地壳结构、区域地质结构、岩体结构、岩块结构、微观结构不同序次的、从宏观至微观的各类结构,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包容关系,亦结构控灾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规律下互相转化。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时,为避免降到消极被动形式,结构呈现转换的程序。如碎裂的岩体,在人工或天然应力场作用下使其一组结构面开裂、一组结构面闭合,而形成类似的板裂结构岩体,一方面岩体连续性转化,另一方面岩体破坏由脆性向柔性转化。

    在一个地区内构成灾害链,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特殊的组合形式,往往构成共生、伴生、诱发、加剧、因果、局部与整体、同步协调等。类似地质找矿过程的系列性,同一灾害链有相同的垂直和水平分带现象。

    地质结构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会向它以外求援,各种转换皆在维护和支持使其得以产生的某些内在规律,进而逐渐将本系统封闭起来,断绝与其它系统接触,形成封闭系统,即在一定时间段,不依赖于任何外界的经常影响而具有稳定的生存能力。

    地质结构控制地质灾害的生成发展是由量变质变之间的哲学规律所决定的,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式,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衰亡,是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上升、前进的运动,控灾是揭示地质体内部的组成方式和事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范畴。

    结构在哲学上的涵义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事物的结构发生变化,必然引起该事物量与质的变化,是地质体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地质结构决定地质体的质,量的变化超过一定的度,产生质的跃变,也是通过结构的改变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地质结构的一定改变或适当调整,可以使地质体发生质的跃变。

    质量互变规律具有复杂性,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相互渗透转换。

    地质体质的变化是一种质的飞跃,由此而呈现出爆发和非爆发现象。爆发是矛盾双方剧烈对抗,采取猛烈的外部冲突的形式实现的飞跃,出现如火山、地震、高速滑坡等突发性灾害;非爆发是经过新质的要素逐渐积累并逐渐取代旧质而实现的飞跃,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渐进性的灾害。

    结构—功能方法,是基本方法,强调对地质结构的分析,是紧紧抓住了核心,因此根据这样的因果关系,表现出存在因果联系的现象,经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定的数据或指标,往往能带来事物未来情况发展的趋势,充分地将必然性牢牢握在手中,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区分出非结构—功能方法外的因果关系,这种表现出的现象经过理论化,只能形成影响因素,而非构成因素。

    综上,地质灾害问题的逆向哲学转化,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在人类不断面对世界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始终是处于“点或面”的视角,均未能形成“体”,即最终理论,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始终需要遵循内在因果关系、外在因果关系和外在现象关系三个层次的多次实践,而真正的践行传承观念,抛弃狭隘、自我偏见和贪婪的利益维护,才能不断促进个体和团体的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地质灾害问题的逆向哲学转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jc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