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冲浪小鱼儿老师做客谈写作牛人堂,他分享的主题是《好的写作需要节奏感》。
何谓写作的节奏感?
节奏感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在写作中,我却是第一次听说。小鱼儿老师以篮球比赛为例对写作的节奏感进行了阐述。
最近,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的季后赛进行地如火如荼。在球场上,不同的球星都有自己各自的独门绝技。但,无论哪种绝技,如果想要得分或带动全队得分,就需要自己独特的“节奏感”。
带着节奏感去打球,能和比赛融为一体,使得得分和串联变得行云流水;而一旦节奏感没把握好,错过了,比赛的整个局面瞬间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因此,节奏感是一种对自身行为、整体局面的知晓和全面控制,能自如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知道自己写作的方向、目标,明确想写、能写的内容是什么,随心而写,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写作的节奏感”。
把握了这个节奏感,即使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也能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迷失,持续地写下去。
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感?
那么,对于写作者,尤其是新手来说,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那种节奏感呢?小鱼儿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的经验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像许多写作爱好者一样,2016年初入简书的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终于能在文字的世界大展身手。当时的他怀揣巨大的激情和欣喜,坚持日更,什么都写,生怕别人看不到。
在这样的努力之下,他很快就拿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优秀创作者”徽章。但他并不满足,欲望驱使着他想要拿下简书签约作者的头衔,于是就更变本加厉地写。
那时候,写作之于他已不再是爱好,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他感觉不到快乐,甚至是产生了厌恶感。
后来的他虽然通过写作挣到了不少钱,也得到了签约作者的名额,但因为过分追求名利,他失去了自我的“节奏感”,也丢掉了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
幸而,老师及时反思自己,重新回归对内容的打磨上,并发现了真正触动自己内心的是对乡村老家的怀念与感恩。于是,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向,将写作内容定位于乡土文学。虽然,乡土文学在众多的主流文章题材中属于小众、冷门的类型,但是他真正热爱的,他发自内心感到快乐。
小鱼儿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找到节奏感的关键在于找到写作什么样的内容。找到自己最熟悉的,最打动自我的东西,深入进去。
写什么,比如何写更为重要。写什么是方向问题,是“道”;而如何写是方法问题,是“术”。只有先找到自己的“道”,明确了方向,才能快乐地写下去,跟随自己的内心,不慌乱。
就自己而言,目前的写作时间有限,写作功底差,积累少。因此,我给现阶段的自己制定的写作目标是:增加对生活的观察、记录,增加读书的时间,而不会要求自己能写出多好的文字。
本着这一目标,写作时,我的心态很平和,每天的日更对我而言是享受,而不是负担。
节奏感怎样保持下去?
找到自己的节奏感之后,该如何保持下去呢?如何按照自己的设想长期将写作进行下去?小鱼儿老师分享了自己在保持节奏感方面的经验。
1. 正确理解日更的意义。
要不要日更,这可能是摆在许多新手写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老师的主张是“不可为了日更而日更,作文应有感而发,不作无病之呻吟”。
不能为了日更而日更,也不能断更之后就此搁笔,再也不写。日更的真正含义是提倡长期的练习,它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手段,而绝不是写作的目的。
天天更,更上一年半载,也比不上隔三差五更文,但能坚持好几年的。“若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最怕一日曝十日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写作需要长期的坚持。
格拉德威尔的《异类》里曾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即: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个定律和我们熟知的《卖油翁记》所说的是一个道理——“无他,唯手熟尔!” 正所谓熟能生巧,写作也是如此。
而且,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但凡能够坚持的,都是有一定天赋的。小鱼儿老师用自己喜欢打篮球为例来说明,那些能够长期坚持打下去的人,不是会投篮,就是会突破,最差的也懂得传球,如果没有天赋,只是痛苦地受虐,注定是坚持不下去的。
写作上的坚持,就是要把写文当作是一辈子的习惯和爱好。写作这个爱好,好过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爱好,比如追剧、打牌、逛街之类的。长期坚持下去,也一定会提升个人的整体气质,又何乐而不为呢?
3. 平衡写作和修改的时间。
小鱼儿老师指出,节奏感的保持需要把控好写作和修改的时间。相比写作,修改可能更花费时间,甚至是比写作本身花费的时间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然而,修改是必须的,是每一个写作者由浅入深、循序渐渐的一个必要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小鱼儿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位青年画家,他的画作总卖不出去,也总为生计而发愁。有一天,他向一个著名画家抱怨道,“为何我画一张画,三年都卖不出去?”
画家听后,便问他,“你画一幅画需要多长时间?”
他说,三天就可以完成。
画家听完,说道,你何不反过来试一试?三年作一幅画,估计用不了三天就能卖出去。
老师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好文不厌改,唯有修改才能让文章更加饱满和丰腴。
当然,修改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节奏感。花费在修改上的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自己也觉得乏味;也不能过短甚至不进行修改,这样自己得不到提高。老师建议我们最好是写完之后,花一两天集中修改,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也可兼顾速度。
4. 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在长期坚持写作的前提下,多读书,多搜集素材。尽管,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远比写作的时间要多得多,但是值得的。
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那句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输入才有输出,写作的真正功夫并不仅仅只是写,而是保持长期输入和思考的习惯。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感?
小鱼儿老师指出,一篇文章通常包括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这几个部分。大多数文章都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行文。
然而,好文章的关键点在于,把握行文的细节和侧重点,适当设置悬念,不能让读者比你先觉察到你要所叙述的东西。这就好比讲故事,或者看电视剧,你把剧情透漏了,那么看起来当然索然无味。
老师借用综艺节目《笑傲江湖》里的一个实例对行文的“节奏感”进行了阐述。
在节目里,西安两位年轻相声演员表演时包袱接二连三,现场导师宋丹丹和冯小刚都拍手叫好。但被郭德纲发现了其中的细节问题——节奏太快,观众还没反应,包袱已经进入下一个,等观众反应过来,接着又进入了下一个,缓冲不够,猝不及防。
写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轻重缓急,详略得当,既不能让读者感觉冗长,也不能使读者感觉跳跃过快,这其中的“节奏”把控需要长期的练习。
结语
写作的路上会遭遇许多困难,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诱惑。如何保持自己的节奏感,长期走下去,也是自己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安忆曾说,写作这事儿,除了快乐感,你什么都得不到。对于写作,我也非常认同老师说过的那句话,我们只要是热爱的,就会结伴走下去。保持自己的节奏感,即使不能出名暴富,也能够给平凡的生活添一份色彩。
在写作之路上,坚持初心,抵御诱惑,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自有宁静和愉悦洋溢在心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