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夜里一场不小的春雨,让成都今天早上气温从最高的22℃降到16℃。行走在给父亲买《参考消息》的大街,感觉春风不再和煦,有些微的寒冷。不过,对怕热的我来说,也不至于穿上厚重的衣裤。而这样的气温,正是春天最好的温度。

家里有菜,不需要去菜市买菜,可以直接回父亲家。在父亲家临出门时,觉得不饿不想吃早餐,现在却突然有点饿了。偏头看了下旁边的店,店小二也正好朝外面张望,便高兴地问:“你想吃点什么?”不好拒绝热情的店小二,看了半天价目,以前总是吃肥肠粉,今天就点了一碗杂酱粉尝一尝。一边等待,一边拿出手机,想在文档里找曾经写了一半的文章《年味儿》,想写完参加“年味”的征文。谁知在文档里,没有找到《年味儿》,却看到了曾经写的简书内容,以及没有写完的文字。
文档里,有许多记录“麦家陪你读书”中共读的名著内容,和“西部故人来”中的评论内容,看到这些文字,唤起了自己曾经的阅读与思考。这些文字真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日复一日的过往,仿佛是生活这本生命之书的每一页。觉得自己也应该像青鹿一样,把这些文字整理下来,做成纸质的简书。有空翻阅一下,会是别有一番情趣。
看到这段不知是前年,还是去年的文字:
一场春雨,二场春雨,三场春雨……终于把持续数日的26℃,降到16℃,15℃,14℃,总算把季节拉回到早春时节。温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春的气息……
行走在父亲家的小区,不经意间发现光秃秃的芙蓉树的枝头,已经有嫩嫩的新叶发芽。不知道什么时候,枇杷树上已经硕果满枝……
由此可见,年年岁岁的经历和感受是多么的相似啊,只是没有记录,或者是记录以后就忘到九霄云外了。而此时此刻,也是因为昨日夜里的春雨,把温度从22℃降到了16℃,让人感受到非常舒适的春天气温,不冷不热,真好!

回到父亲家,泡了一杯绿茶,准备继续阅读在成都图书馆借阅的《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这时,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尽快把自己曾经写的简讯稿发过去。因为编辑以为我发给他了,已经排了版。我答应着,又不好意思说电脑在自己家里。只好放下电话,快速往锦苑走。
来到公交车站,180路车还有三站才到,于是快速往前走。已经进锦苑大门了,180路公交车还没有开过来。
回到家,马上打开电脑,立刻调出文档,迅速按要求进行补充,然后发给编辑。看了下时间,从接到电话的09:39,到文档发送完毕10:20,共一节课的时间。真的好佩服自己行走的速度,真的是大步流星,健步如飞的速度。其实,这样的速度就像有人拿着竹杆在后面追你,追我的就是编辑要的稿件。这样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件事,也算是不负春光了。
中午,妹妹回家,看我正在厨房下面条,说你上午又外出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她说你真能干,我至少要走半小时,你多10分钟还把文档做了,了不起。
妹妹上班去了,我继续阅读作者侯会的这本《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虽然本册书定位于儿童读者,但是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著,阅读后的确是温故知新。

一天的日子,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因为记录,把流逝的日子,就定格在了字里行间。多年以后的回首,会发现平淡的日子因为记录而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