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10月8日,大V奶奶的直播间里,分享的是关于“空心病”的话题。
我因为上班错过了。而在上周的社群分享里,才知道了一点内容。
第一次听到空心病:他们跟这 个世界和周围的人似乎没有真正的联系,生活没有方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后来在网上查了何为“空心病”?
——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
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原来它是这样一种病,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意义,以至于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有的有自sha倾向。
它被提出是在2016年11月,距今已经近7年了。
中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
身边不止学生焦虑,更焦虑的是家长。
刚上小学的孩子,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业。被大家裹挟着内卷,家长说: 不敢不卷呀,人家的孩子课程都预习到高过一两年了。
不错,现在不管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哪个孩子不是在课外班里课程最好三门之多,这还是小学,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更多。
只注重学分,好多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造成孩子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
那如何逃离这种疾病的困扰呢?
正如大V奶奶在直播间讲到的,当下的快乐➕长期的意义。
“当下的快乐➕长期的意义”可以构成幸福的人生。
拥有幸福人生的人,是内心丰盈的人。
让孩子回归孩子的快乐成长,在个人成长中去完成学业。让他们拥有当下的快乐,并找到今后的意义,为自己的内驱力保驾护航。
而步入社会的人们,记得站在属于自己的高度看该看的风景,凡事都不必太在意更不必去强求,让一切顺其自然,无论人生处于什么状态,都要爱惜自己。
做一个有“爱的能力”和拥有“幸福的勇气”的人。
自寻其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爱自己,爱他人,为自己的行为目标找到意义。成为内心丰盈的人,不做“空心病”患者。
愿你内心丰盈,快乐幸福过余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9584574/4474c3104e98320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