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词是我在读《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时学习到的,“私人逻辑”是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出于个人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认识而形成每个人的内在信念,我们在应用这些信念时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会把这些信念视为普遍真理。
随着二宝越来越大,大宝与二宝的“战争”也越来越多,每次吃东西,二宝都会眼盯姐姐的饭,总是认为姐姐的东西好吃;或者是忍着不吃,等姐姐开始吃后才吃;吃小蛋糕也是,总要先去姐姐的小蛋糕上搞点破坏......为什么二宝会这样对待姐姐,因为她有她的“私人逻辑”——姐姐也是妈妈的孩子,姐姐比我大,妈妈肯定对姐姐更好。所以她总是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引起我们的关注。呵呵,知道了二宝的“私人逻辑”,作为大人,平时就要多多关注二宝。
大宝的“私人逻辑”和二宝有些像,虽然她比二宝大10岁,但心智还是不成熟,她的“私人逻辑”应该是——“爸妈有了二宝后,能给我的爱就很少了。他们在什么事上都会偏爱妹妹的。”所以,有时俩人闹矛盾,大宝也不会让着二宝,以此来保护自己;妹妹无理取闹时,会大声吵他……其实姐姐还是很在意妹妹的,给我打电话时,用提醒我看好妹妹。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偏爱任何一个,谨慎处理姐妹矛盾。
因为有“私人逻辑”的存在,又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私人逻辑”的存在,所以,很多人面对一些人、事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你就应该怎么怎么做”“这事就该如何如何发展”……所以人与人的矛盾产生了,人和事的隔离产生了。
比如对方不小心踩你一脚,你认为他应该向你道歉,但他却没有;你无私地为对方做了好多事,对方却丝毫看不见;你想帮助他,他却认为你多管闲事……诸如此类,皆因“私人逻辑”不同,不能相互理解,矛盾就产生了。
那么如何解决呢?首先我们都要知道“私人逻辑”的存在,知道你对一件事的看法只是你个人的逻辑,对方的逻辑可能与你的大相径庭;第二,明白你的逻辑和别人的逻辑都无所谓对错,只不过是观念不同,看法不同而已;第三,不要想着赢了对方,多做换位思考,宽容地面对你和别人的不同;第四,超越“个人逻辑”的局限,不囿于个人所见、所闻、所感,多读书,多思考,多与人交流,才能真正跳出“个人逻辑”的局限,去发现世界的多姿多彩。
今天听书《经纬华夏》,许倬云教授的讲解很动情,我非常喜欢其中的一段文字,而且和我这篇文章的主题很契合,这段文字是这样的:“历史可以是文化的历史,可以是团队的历史,可以是一个社区的历史,可以是一个家庭的历史,可以是你内心的转变。你懂得这些,慢慢就可以悟到这么多道理:你会知道怎么样多欣赏人家一点,怎么样少责备人家一点......这种心态,能让你保持一分宁静,不要混乱;保持一分宽容,不要责备......站在凌空的位置回头看,站在身外的位置往里看。多少次看完以后,是觉得好看,但也可以悲悯;是觉得悲悯,但也有欢乐——人生之路,原来如此漫长而丰富。”
大历史,小人生,原来是一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