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精神非常重要,但是如何运用才是恰当的呢?
首先要明确使用范围,无论多好的工具,只能在恰当的环境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如果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下面是我觉得可以使用的场景:
1利益交换中,参与者的目的和意图,交换对象的价值,交换的实现途径,影响交换的显性与隐性因素是否都在已知范围。
2矛盾冲突中,在冲突中,努力探索和寻找背后的力量来源以及真实目的,梳理冲突中各主体的关系以及主体自身的结构和网络深度,探寻冲突解决的可能性和冲突造成的影响。
3信息获取或交流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无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我们能看到能听到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是的,同一个信息在不同场景下,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更何况存在人为的干预,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4知识学习中,任何一个知识或理论,都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当离开这个场景,那些知识和理论是否还能确保适用?更何况我们很难区分信息,知识,伪学说,这些都会使我们误入歧途。
5自我认知中,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永远都是有限的,我们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非常有限,而且还经常高估。我们也很难标识和清理认知上的错误和堆积的垃圾。因此,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怀疑精神。
我们知道了使用场景,就要考虑使用的步骤和逻辑,我认为的一般流程是:
第一步场景分析,一切客观存在,都必须依赖于场景,离开场景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通过场景分析,就可以确认事物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不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就值得怀疑,并等待被证伪。
第二步主体分析,主体作为事物中的关系节点,以及信息和行为的主体,在事物中扮演者最重要的角色,主体的特性和特征,主体的目的和意图,可以判定主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主体梳理出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已经主体的影响力
第三步要素分析,通过梳理事物中的要素,尽可能的将参与要素呈现出来,避免关键要素被忽略,避免要素之间的作用力将事物发展引向我们预期之外的方向。
第四步过程演绎,通过前面三个步骤,具备了对事物过去的回顾(演绎)的可能性,以验证真实性与合理性,并可以通过演绎,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第五步结论分析,通过结论分析,判断合理性和正确性,也可以验证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通过回顾,优化这个认知过程。
第六步空间与范围验证,对上述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探索,寻找相同或者相似的案例,验证这种现象在多大的内存在,并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具有相同的规律。
第七步延展与联想,将上述的认知收获,用在当下的实际生活中,根据当下的场景,做出修改和调整,解决当下的问题,并通过这个过程,对形成的认知做出拓展和优化。
我们按照合理的流程使用正确的工具,就能确保一切都顺利吗?这个没有包打天下的妙招。这就需要对我们的过程进行观察和纠正,如何观察(客观化)“怀疑精神”使用是否恰当?(如何判断出现偏差?)当出现偏差的时候,如何修正完善?
一个监督和判断体系,就像照镜子一样,观察这个过程,这是认知迭代的有效途径(计算机科学中人工智能称为监督学习系统)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用文字图表记录和整理怀疑内容(包括预估的结论),并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数据和图表分析怀疑过程(产生怀疑,包括过程和结论),寻找流程和逻辑上的漏洞和缺陷,并用符号标记这个过程。
3通过归纳和演绎等实验手段,验证目的和价值,推敲过程,并将这个过程记录存档,便于研究和复盘
修正和完善可以采用一下方式:
1完善怀疑对象的甄别体系以及检验系统,建立起不断完善的认知和反馈模型
2优化科学怀疑的执行过程体系,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比如数学、实验、刑侦等等,让怀疑更加科学和严谨,流程更加精简流畅,不断完善判断体系的准确性,节约时间和精力
3内化怀疑的价值体现,让怀疑的目标和目的更加清晰而有益,让自己从过程和结果中获得收益。
是否有效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正确的保持怀疑精神,并且很好的使用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欢迎你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