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陪伴,子女要陪伴老人,丈夫要陪伴妻子,父母要陪伴孩子……陪伴赋予了尘世间令人回味与讴歌的温暖与眷恋,赋予了人生深刻的意义与沉静的思考。
这里,我说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有教育家深情地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那么怎样的行为与举措才算陪伴?怎样进行陪伴?根据个人的经历和理解,我们来聊聊。
陪伴,我们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陪在身边,而是心与心的沟通,舍得放下自己的不必要的应酬与娱乐,舍得牺牲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理智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促进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体系与理想信念 ,让孩子能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
陪伴不是像监工对待工人的监视,而是朋友式的理解、支持与陪同。陪伴应该让孩子视你最可信任的人,可以倾诉自己装在心中的秘密的人,而非成为有人描述过的一会儿以送水为由头,看看孩子干什么。一会儿以送书为由头,打断他的思路。比如:孩子想上山摘山果,作为家长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腾出时间陪他去摘,去了解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了解树的特点,还可以结合观察与网上科学知识进行融合,促进探求未知的欲望。
陪伴不是只陪着做做不尽的作业,而是和他一起成长。父母也要成为终身成长型父母。一个自己看到书都头疼的父母,一个只会给孩子购买做不完的练习题与测试卷的父母,如何培养一个爱阅读,爱自主探索知识的孩子。有父母眼里没有孩子的情绪、情感,只有分数,只有无休止的与别人比较,无间断的否定、担忧、加码。真正的父母应该小心翼翼保护好孩子的兴趣,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建立起他的自信,尽可能站在童真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内心世界。
陪伴不是禁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是引导。如同治理河流,宜疏导,而不能光堵截。堵得越紧,决堤时灾情最重。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我们做家长的先要共情,表示理解,然后摆出利害关系,在合理合情的区间,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陪伴者,首先要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者,至少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健全人格的基本特点,掌握一定的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知识(3~8周岁,迟则12岁是一个人良好习惯与品格形成的关键期)与卫生健康知识,这样在陪伴孩子时做到科学的指导与沟通,避免原生家庭传承下来的一些有缺陷的做法,避免想当然或缺乏主见的听从他人”育儿经验”,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特点的存在。
其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大家都知道:欲速则不达。孩子的遗传基因与智能特点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陪伴孩子成长时要尊重个性特点(爱好、兴趣、禀赋、性格等),顺其自然,边走边看,切忌预设目标与路线,抹杀孩子的天性从而进一步毁掉他成长的主动性,限制的潜能的开发。
第三,慢下来,学会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见到的好多家庭,要么不陪伴孩子,放任自流。要么像枷锁一样“陪伴“孩子,像一个“幽灵“一样跟在孩子身边,让孩子觉得窒息与压抑。要是能学会沟通,成为了他可靠可信任的朋友,这样之后的陪伴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利于有的放矢的调整陪伴策略与方式。
陪无定法,但一定是持之以恒的尊重与信任,共情共心的合作,让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做一个谦卑的学习者,做一个终身成长型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