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血气,保身利势
原文: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
虽然佛家和儒家所传授的道理不一样,但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压制自己的怒火这件事情上,没有不同的,总而言之,不能使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伤害了自己的身体、残害自己的性命。
解读:武侠小说里经常会看到一些武功高强的大侠因为急火攻心二四,现实生活中,虽然急火不会轻易攻心,但火爆的脾气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健康,更对为人处事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做人要学会软硬兼施、刚柔并济,一件事情的好坏往往不在于我们创造出了多大的价值,而是在于做这件事情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如果总是急躁的想要把事情一次性处理好,或者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那么这些举动总会给对方一种压迫感,从而降低对我们的好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事与愿违的时候“节制血气”,用冷静的心态去审视事情的发展和周围情况的变化,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受到家风的影响,曾国藩在踏入官场前性情刚烈,是不是的会给他带来消极的后果。
初入政坛,曾国藩常常不能忍受其他官员的作为,总觉得他们的做法有辱官场的声誉,所以他一直很努力的维护公平的秩序。
只要是遇到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曾国藩就会马上奏请皇上,希望对这些丑陋的行为给与根除,但是皇上并不将重心放在官员的管制上,这让曾国藩十分寒心。
道光帝去世,咸丰皇帝登基,他以为看到了希望,求治心切,马上向皇上奏请,希望能够整顿官风。
可是皇上一心忙于别的事情,并没有留心曾国藩的奏请。
他见皇上依然没有重视自己的提议,心里非常着急,一连四次奏请,希望引起皇上的注意。
可是他的诸法不但没有对皇上起到督促作用,还招来了反感:官场里的事情,皇上怎么会不清楚,只是皇上不愿意操心罢了。
曾国藩一遍又一遍的提议让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碰触其他官员的死穴,曾国藩被渐渐的孤立起来,而且其他官员还经常向皇上说曾国藩的坏话。
起初,他不在乎别人说什么的,觉得自己是在为朝廷着想,尽到了一个官员的本分,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直到后来,皇上下旨,撤了曾国藩的所有职位。
被夺权以后,他心里不服气,曾多次向朝廷要官职,甚至在太平天国运动十分艰难的时候,以为父守丧为借口,拒接朝廷的调派,希望能够赋予他实权。
可是咸丰帝并不想如他所愿。
咸丰帝说:曾国藩以为我不知道他的想法吗?他的做法也太明显了。
后来,咸丰帝的一番话传到了曾国藩的耳朵里,他才明白,之前被罢免官职全部都是因为自己太着急,想要以最快的方式解决问题,让皇帝感到措手不及。
在了解了皇上的心意之后,曾国藩渐渐收敛,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咸丰帝下旨请他出山,委任他对抗太平军。
有时候,强出头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曾国藩喜欢阅读儒家、佛家的经典,认为儒释两家存在很多观点、主张上存在分歧,但在节制血气上想法一致。
所谓节制血气是一种让自己保持冷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会过分从自身角度出发而忽略别人感受。
在平常处理事情的事情,要尽量保持低调,不要过分彰显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来用自己的实力向别人证明。
有道是“总有十二分的才华,也要负一分的表现”,太过火的表现极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祸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