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生活压力山大
大城市房价高,工薪阶层奋斗一辈子,可能也只够买个卫生间,并且还不能是那些高档别墅的卫生间,太大。
大城市通勤时间太长。有些仅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大约等于别人上班时间啦。据报道,北京六环内上班通勤时间平均分钟,六环外平均4到5小时。
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是常态。表面上朝九晚五,实际大多数的单位,很少能够准时下班。
如果算上通勤时间和加班时间,大城市真正在家里待的时间极为有限,无怪乎从老家的人会感慨,这回家跟住店一样,花这么多的钱,买了一个旅店,还得自己打扫卫生。
小城市生活相对安逸
一位高中同学,经常下午3点左右,在同学群里发言,茶已经沏好了,谁有空过来喝茶。
这位同学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去上了一个某职业院校,毕业后回到县城,进了某国有单位,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上上网、聊聊天,看看报、喝喝茶,晚上与大家聚聚,然后再去唱唱歌,生活安逸、惬意,简直把我等考上大学又留在外地工作的人羡慕到不忍再看,这位高中同学也顺利成为大家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县城大多数的人生活状态都类似,当大城市的人挤公交挤地铁,每天只能看到太阳刚刚升起、太阳即将落下,县城的人们早已经吃饱、喝足,实在无聊之际,又到麻将桌前度过一天无法消磨的时光,耗费一天过剩的精力。
回不去的小城市
那如果离开大城市,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小县城,过着上午一杯茶、下午一张报纸的日子,是不是意味着人生赢家了呢?
“北京办事需要找人吗?”
老家一位官员朋友Z到北京出差,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怕我没听明白,解释道,如果老百姓办事,需要托人找关系吗?
Z能够提出这个疑问,我一点没觉得奇怪。
我来自一个五线城市都不能算的地方,对于当地办事情的风气深有体会。
小地方基本上仍然属于熟人社会,尽管看起来不小,一位老家的亲戚曾经说到:“也可能暂认识的人稍微多了点,城南城北吃个饭,一会能接到好几个电话,问你是不是在哪吃饭呢,有人看到你的车在那停着。”
熟人社会意味着更加讲人情、讲感情。
如果要办一件事,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谁在相关的地方有熟人,看能否帮忙照顾一下。这种意识是深入骨髓的,办事情不找人,那是极不正常的。
特别是有人没有找人便办成了,周边反而会露出不信的神情。你就吹吧,不愿意说拉倒,非要把自己的关系藏着掖着,至于嘛,我办事不求你还不行。
如果办事没有托人找关系,周边人会拿异样的眼光、迷茫的眼光看着你,怎么不提前找好人就去办事呢?往好了说,那叫太书生气,太不成熟;说难听点,你是不是傻,也太不机灵了。
离不开的大城市
2016年,新世相策划了一起逃离北上广的活动。一时间激起了很多北上广“漂”的热情,很多人纷纷在这个鼓动下,坐上了回归故乡老家的列车。
然而,回到故乡的人们并没能待太久,很多人又重新返回了北上广,重新加入了“漂”一族。
“工作机会少,干事要拼爹。”
“身在异乡为异客,回到故乡仍为异客。”
这是很多人又重新逃回北上广的主要原因。
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外来人口占据更大比例,大多数人都属于陌生人,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人情、关系羁绊,反而办事更加借助于制度,而通过制度办事,也确保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加公平。
曾经有人采访过那些重新逃回北上广的人:
从北上广逃回老家,那是一种回归。
现在又重新离开老家,怀念吗?
怀念。
后悔吗?
不后悔。
宁要公平不要安逸
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也许老家的这位官员朋友Z,无论怎么跟他解释,他都无法理解,办事情不用找关系了,那他们存在的价值还有哪些?
他们之所以在那一亩三分地上,能够在别人面前保持那份优越感,甚至可以在很多人面前自诩所谓的成功人士,正是依靠自己处于那个所谓的“关系”之中,“关系”没有用了,他们还有什么用呢?
离开老家,在北上广打拼确实辛苦,但不需要考虑那些乱七八糟的、需要时刻维护的关系。找工作凭的是本事,需要的是能力,办事情凭的是制度,得到的是公平。
幸福不是简单的一杯茶一张报纸,幸福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公平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或许只有在大城市才会拥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