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黄昏鸟雀悲

作者: 文艺的雨茗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2-09-09 15:37 被阅读0次

    我们知道,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二元评价,片面地判断他是君子还是奸佞小人。“吕不韦”不仅是个非常复杂的人,还代表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甚至一种历史发展至今从未消弭的现象。这后面会具体提到。

    在人们的印象中,整个《吕不韦列传》就是讲的吕不韦个人的政治投机和秦朝的政治斗争,是太史公由对秦国宫廷的憎恶和轻蔑而生发出的一幅群丑图。作为这群丑图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的部分,吕不韦当然丑恶,但不要忽视他许多过人之处:他是一个眼光极好的天才投机者,是一个能力超强的执行者。他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深沉的心思和老道的谋算、精明的政治才干。他在当上相国之后,能够做实事,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他能够召集一群对他忠心耿耿的门客,完成了《吕氏春秋》这一著作,并且那些门客在他死后还不顾秦王“曝尸”的命令而偷偷地把吕不韦安葬。他的贡献有:灭东周开疆拓土,夺取韩赵魏大量城池,使秦国成功分割东方六国为南北部分,为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又兴建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促进秦国农业生产等等。而《吕氏春秋》正是司马迁高度评价也学习借鉴的极具价值的书。

    然而他的身份却还是一个政客。一个政客。

    《趣读史记》的作者有这样一段论述:

    《说文解字》:“客,寄也。”……政客是寄居于政治的人,因为是寄居,所以政治上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可能是那个人的真实状态,而只是相对于本性的一个变种。……对自己原生状态的一种疏离。

    吕不韦作为一个政客的形象,可以说是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何为背离本性?离开他一直在做的商人职业而转向政治或许是一种;将心爱的赵姬作为筹码送给子楚也算是一种;戴上面具,扶持子楚扶正嬴政则又是一桩。为了最终的目标,他什么都肯做,也什么都敢割舍。他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在他人的成功上。这是一场他的豪赌。他可以说是一把无情的刀。一杆枪。做商人头一个要诚信,他早已背离了诚信。做爱人头一个要忠诚,他早已背离了忠诚。做父亲,他更甚。政客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字,就浓缩了他的恶劣与不堪。如果说荆轲成为刺客是背离的自己的“术”的政治报负,背离了自己“为人深沉,好读书击剑”的秉性,那么吕不韦则是以一种极其不雅的姿态背离了作为一个人善良正直的天性。

    值得一提的是,安国君死后,子楚即位不到三年也死了,死因不详。这是否与吕不韦有关,则值得玩味。

    放长线钓大鱼,他耐心等待,倾家荡产,用商人的故有手法囤积居奇(不过这里囤的是人),终于做上了自己想要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称为仲父,可谓是风生水起。但他却开始得意,其一就表现在与赵姬的旧情重燃,这或许是他失败的起点。

    诚然,吕不韦的才干、远见卓识,都是一等一的,他也不愧为人上人。

    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嬴政要杀他,一份信把话说绝了,全篇没有提到死字,却字字都是刻骨的仇恨和满溢的鲜血。为何?有很多,私通、怂恿私通,以及相权的膨胀。前者不仅违反伦理道德,触犯了嬴政的自尊和颜面,在皇帝眼皮底子下做这种不见天日的苟且勾当,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后者是嬴政心里一直存在的对吕不韦的忌惮: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嬴政阴辣狠毒的性格,他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吕不韦肯定是他远大政治前途上的一块绊脚石。就算没有发现嫪毐和太后的勾当,他最终也会杀掉吕不韦,只是是时间问题。另外,吕不韦的死是不是因为嬴政隐约知道了自己是他的私生子,我们今天也只能揣测了。

    其实嬴政和吕不韦这两个人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个为了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爱妾,一个为了权力甘愿铲除自己的生父。但吕不韦恐怕没有想到,嬴政比他更甚,杀害亲人,将母亲迁居,甚至以后更有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之事。后来的嬴政其实很像吕不韦的放大,恣肆、不择手段,牺牲什么都可以。人性的丑恶与异化可见一斑。

    话说回来,我不知道吕不韦究竟作何感想——他的亲生儿子想杀他,他活在自己亲生儿子的刀口下。这一切都是自己自作孽。

    历史上类似的人不要太多!功高盖主的名将,位极人臣的名臣……都难逃一死的命运。君臣之间的矛盾从来都是存在的,缺的只是一根像嫪毐那样的导火索而已。“吕不韦”代表的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他们有头脑,有野心,也有实力,输就输在了把手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再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吕不韦”又何尝不是那些本很有才干却接受贿赂贪污枉法的高官?不是那些本来能有美好前途却选择学术造假的曾经的博士?“吕不韦”其实一直都活在现在,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如何将他真正杀死,也许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当今的一些影视与小说作品却有美化吕不韦的倾向,将吕不韦献上赵姬的行为说成是一种无奈之举。实在可笑。只有真正认真解读了一段历史才能够产生优秀的关于历史的文艺作品,而不是以现代所谓烂俗言情小说的方式去重新解读和构建这段历史。这种炒作和换流量博眼球的手法实为下流。

    虽然这么说,但不得不承认吕不韦到死都是聪明的,也是有尊严的。他没逃,他也没等着被诛,他“识趣”地自杀了,他护了家,( 吕不韦了解嬴政隐忍残暴的性格,担心迁徙蜀地后,他还会穷追不舍,自己家族都受到牵连。)也保全了自己最后的尊严,以及声名。太史公的描述是“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但我仍然认为这不是害怕的表现,而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但我不同情吕不韦,只是感慨。一开始就动机不纯的故事不会有美好的结果。他的理想一开始就不是“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是“吾门待子门而大”。那么后来“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是必然的结果,彰显了历史的必然性。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吕不韦去见子楚时,他就已经坐上了一列高速列车,再也不能中途下车,只能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路从繁华变为萧索。中国人对“因果报应”这四个字的诠释那样深刻。深刻的地令人唏嘘。

    仿佛一场梦。这梦里牵扯到许许多多的人。赵姬,被吕不韦抛弃,旧情又复燃,淫荡无度、夜夜笙歌,又被抛弃。华阳夫人,天真地相信了子楚的谄媚之言,但不知这背后却是吕不韦在操纵。子楚,像个木偶一样被支配着,被利益驱动着走向自己的死亡。嬴政,秦始皇,表面风光身世经历却是那样的不堪,这是否又导致了他的精神畸形?

    这场梦,这场赌局,这场盛宴是吕不韦策划的。他也亲手策划了自己的死亡。

    知乎上有人说的很好: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谋略获得时代的成功,也以自己的欺人自负而命赴黄泉。

    我无数次想象过这个场景——

    一代相国吕不韦站在行刑队面前,看着杯里自己酿制的毒酒被温暖的春风吹拂着,荡漾出一圈一圈涟漪;酒面上,倒影出了自己已然老去的面容。皱纹与涟漪融为一体,线连着线密不可分。恍惚间,他梦回那个遥远的下午,想起了他拿爱情赌来的一切……

    原来,在这场命运的赌局里,没有赢家。我们一无所有。

    托尔斯泰说过:酒瓶既已打开,就得一饮而尽。

    于是他一饮而尽。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笔者曰:吕不韦之死,为史者沉疴痼疾,亦足可惜。然而其非,后人岂可犯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唯有黄昏鸟雀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fz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