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前的大概这个时候,我写下了终于要离开体制内 ,这样一篇小文,作为我学生时代的告别。一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想写些东西,来从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角度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因而,虽然我是个程序员,文中也不会提到任何技术相关的内容。
毕业一年,过得不好不坏
毕业一年,过得不好不坏是我对过去一年的基本总结。
说过得不坏是因为:一来,在大四的一整年,自己认为还算比较努力,也无数次地把其他的职业道路堵住,以至于毕业之后脑子里面还是对职场规划比较清晰的,心中没有太多纠结的想法,因而心理健康,吃得下睡得着,比起大四时候的间歇性失眠显然好得很多;二来,毕业一年,也会时不时与大学同学联系,比较自己的近况,总体而言,我目前的生活状态,工作节奏都已经很不错了。而如果再想想家乡那些做体力劳动的朋友,那些陌生的为了生计在帝都打拼的服务业者,更是觉得自己目下这份能够坐办公室敲代码的工作很是难得了。三来,工作闲暇之余,去帝都各种游玩,体验良好,也是很不错的。
而说过得不好则是因为:一来,工作上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无论是技术,业务乃至于人际交往,都是如此。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离开上家单位的前两个月之外,都是处于非舒适区(英语:uncomfort zone),在非舒适区这么久,自然也可以说是过得不好了。二来,生活上,即便是已经有了一个衣食无忧的工资待遇(没有提到房啊,亲),但是租住的房子条件并不是很好。三来,毕业之后,尤其是到了新的单位之后,长期一个人过着单身狗的生活,这当然也不能说过得好了。
换了一家公司
换公司这件事,我并没有太多深思熟虑,只是觉得在那里并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并不是因为工作在非舒适区而造成的,而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公司制度、个人性、人际关系、技术氛围等造成的。
经历了上一家公司,我现在却觉得,其实初入职场后的第一家公司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它不过就是给你一些启示、给你一些教训,让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一个试错的机会。觉得满意的话,就继续做下去。如果觉得不满意了,如果每天充满了怨气了,那么就积蓄力量,伺机离开。我曾经听说过一个说法:
刘玉玲小姐。这个美籍华裔女演员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工作后一直很努力攒钱,这笔钱叫做“F--k you Money”,当老板要解雇你,或是让你去做你不愿意的事情时,你就可以很有底气的甩他一脸“Fuck you”!
后来我虽然离开了第一家工作单位,但其实我并没有那样的“F--k you Money”的心态。我心里面并没有很多怨气,更多地则是对这家单位的感激。毕竟在这里,我获益良多。而我为何离开那家单位,我也一直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已经不足以成为我的舞台了”。
魔幻和现实的北京
北京这座城市,在我看来是十分魔幻而现实的,魔幻在于他的富丽堂皇,现实又在于苟活其中的人们。然而,我又很喜欢,这样魔幻现实的北京。他总是让我觉得,我其实还远远没有了解这座城市。
人们一提到北京,总会想起来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天安门、故宫、鸟巢、水立方等等,继而想到这座城市的大气恢弘。然而,其实也只是需要在这个城市生活个一年半载,就能够发现这座城市的苟且。同样一个朝阳区,有鸟巢、水立方,也有只通一辆公交车的城乡结合部。我曾经去观复博物馆参观,那里所在的位置,就是一个只通一辆公交车的城乡结合部。这件事改变了我很多的认识,以往我会觉得,北京有很多郊区,通州大兴房山亦庄顺义等都是郊区了,但是至少老北京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还是一片繁华的。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即便只是一个朝阳区,也是有非常乡土的区域的。
而如果再把视线扩展到整个北京,魔幻和现实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来北京之前,我就知道超级社区天通苑了。天通苑并没有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以至于后来,当我得知我大学有同学眼下正住在天通苑的时候,我也会一脸嫌弃。当我的眼前出现天通苑这个名词之时,也会浮现出拥堵、脏乱差、闹鬼等关键字。我从来没有去过天通苑,也从来不敢想象自己住在天通苑。然而,我自己目下的住房条件,其实也不过是大兴区六环边上的村子。可能从居住条件上看,天通苑或许还比我现在的居住条件要好,至少那里是小区式的社区。住在大兴之后,让我更加感受到北京的“魔幻”和“现实”,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条一百多米的街道,有一天我特意数了数,街上竟然有8家vivo手机专卖店,8家oppo手机专卖店,即便数错了,也只会多不会少。晚上七八点钟从这条街路过,热闹非常,烤串小店遍布街道两侧,街道虽然脏乱差,但是却人气很旺。这与我平素所认为的北京差别很大,我甚至认为这不过是将某个四线的县城的繁华市中心搬了过来。
北漂也就那样
在北漂之前,对北漂有一个很片面的印象,以为去北漂的人都是苦大仇深的。我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做过很多此所谓的职业规划,其中有一次职业规划,提到了我不会去一线城市漂泊。其原因,就是来自于对那种漂泊的恐惧。然而后来机缘巧合的深圳实习改变了我,让我也亲身感受到了一线城市的种种好处。我也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北漂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北漂不过是从家乡来到一个城市,在里面工作生活。适应这里的风俗习惯,适应这里的工作节奏,适应这里的人际交往。如果你的职业是工程师、程序员,这种北漂更加简单纯粹,生活有的时候不过是三点一线。你根本不必去在乎网上那些文科生夸大出来的北漂的痛苦和浮夸的生活。人们放佛都有一种能力,会在若干年之后,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夸张,或者放大自己遭遇的苦难程度来说明自己取得今天成就之不易,或者放大当年生活之单纯。我也相信,人们的记忆里有一层过滤网,会过滤掉很多杂质,只剩下一些具象的物质。北漂也是如此,如果你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讲述北漂,或者身边旁人亲口论述了北漂,你或者心向往之,或者心生恐惧,其实最好的验证那些言论的方法,就是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
毕业也就那样
和北漂类似,我曾经也对毕业之后的生活很是恐惧。总是觉得自己过去的十几年里的身份都是学生,毕业之后,很难快速地完成身份而的转换。另外,从小到大,我那些早早步入社会的身边人,包括我的父母,给我灌输的也是“社会尔虞我诈,学校单纯善良”的思想。虽然这些年来,自己从来没有将学校和社会如此直接地对立起来,但是临近毕业,还是时常会想起那些教育,因而很是焦虑。我想,大概很多人都有我这类似的想法,因此很多人为了逃避这所谓的“步入社会”而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而对我来说,我也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因为逃避而做出别的选择,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有一年的实习期,虽然不太顺利,但是毕竟完成了从学生到完全的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回过头来看,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我也想引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观点:
其实世界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是复杂的人心让这个世界变得复杂了。
毕业一年之后,我更加认同这样的观点了。
真正难的是独处
真正难的是独处。
毕业以前看过一些人写文章,讲如何独处,为什么独处,应不应该独处。原来并不是很能理解,就像是原来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大城市里会有剩男剩女,为什么会有集体相亲。结果,只是过了短短的一年时间,我就很能理解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了。这个问题的症结,似乎是“大学时代就应该找个女朋友,并且维系到毕业以后”,这样所谓的独处和相亲等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又似乎并非如此,即便是一个人毕业仍然和自己大学时代的女朋友在一起,还是有很大概率不在同一个城市,即便是同在一个城市,又有很大的概率不在一起居住,我们都要直面“独处”这回事。毕业之前的任何时间,我们除了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居住,就是和室友住在同一个宿舍里,然而毕业之后,情况并非如此。即便你是合租,也有一个非常独立的空间属于你自己。而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面对“独处”了。
北漂的这段时间,给我的一大成长,是学着如何“独处”,虽然我认为自己仍然做得不够好,但相比于来北京之前,已经好了太多太多。如果你问我独处的好处,我会说就是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通过独处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也认为,如果能够很好地和自己相处,推而广之,也就能够和周遭这个世界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