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开通简书以来,第一次无主题的思想碎碎念。
既然说简书是个“碎碎念”的好地方,我肯定得先小小“吐槽”一下简书了。对于一个用简书只有一年的人,却又是一个每周写一次的忠实用户,我有点担心“吐槽”这个词不好,会显得我矫情,但是由于“吐槽大会”这个节目的缘由,“吐槽”这个词倒是没那么多贬义的味道了,还带了点小幽默。
话说“简书”呢,有点意思,这是一个创作者写作的地方,可是纯粹想来阅读文章的人并不多。所以,在这里很多都是一些互相打气的“写文字的人”。
不得不说确实隐藏着一些高手,但是也有好多人是为了打卡写作才来的,带着写作的“一腔抱负”,花钱“找线上社群”,或是互相监督,或是学点“爆文”的技巧,以期望写作倒逼成长,更现实一点就是能靠写作来变现,所以这里也隐藏着各种写作营。
然而,在简书的几次“大洗礼”下,那些本着“用户思维”原则的创作者,或是内容质量很高的原创者,虽说是靠着简书起家的,但也开始不再把简书当做主战场了,甚至直接抛弃简书了。
还有一群人写着写着就发现,写的东西很少有人看了,没有互粉的情况下粉丝不增反降,也看不到任何写作带来的好处,更别说简书自身的“变现”在缩水呀。
于是,他们要么是不舍得花钱报的社群,就开始“为打卡而打卡”,要么纯粹当成自己的生活记录小本本了。
嘿!简书好清静,在这种大环境下,自己的思想碎碎念就没人关注了,还能对自己有点小意义。你想啊,生活的故事多是平凡,可是思想变化无常,能偶尔记录一下思想的混沌期,多年以后来看,起码自己能乐呵乐呵,还会感叹一下,“哟,年轻时够傻的,这玩意儿也能纠结这么久。”
唠叨了这么久,终于进入正题了。最近啊,我陷入了知识管理的混沌中,以至于在我理清思路之前,总是不想下笔去写。
这种状态可能是从看《直觉泵》开始,对于有难度的书籍,我一直在尝试,但是理解上经常浮于表面。有人说,这种书读不懂就放弃吧,或是听别人讲讲不就可以了吗?可我还是啃下来了,但我的理解力很有限,我觉得读这本书算是失败的。
一本书究竟怎样才算读完?我混沌了。
又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我开始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说好书值得读很多遍。对于我这种很多书只读一遍的人来说,内心又出现了裂缝。
从小接触的教育,是以记忆力为导向的,不知不觉就让人以为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了,只会学什么忘什么;但是,慢慢发现,知识是不等于理解的,可是上学的时候都没教过我们。
现在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体变得丰富起来,我们可学习的途径多了,很多优秀的课可以听了,不懂的书也有人解读了。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了,可我们懂的这些用作了什么呢?
而这些媒体种植在我们脑子中的东西,你敢说和“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不是一种效果。过多的知识填充似乎也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我们还是什么都想知道,总觉得只要比别人多知道一点就会占到某种先机一样,这种先机受什么驱使啊?是某种原罪的诱惑吧。
自己忙碌到没有生活时,工作占据一切,又觉得失去生活,这类人必定是活得越来越务实,没有古人那么多鸿鹄大志了;自己闲得有时间看书时,又觉得毫无用武之地,可也没有曹雪芹的学识能写出一部《红楼梦》来,只是“半瓶醋”还想着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地。
咦?我的思路好像一直都停在未来啊。
是啊,知识管理若是停在未来,就不应该是这个套路了。以终为始,是个好办法,未来会怎样?在有限的上升空间内,我不知道会不会有所作为。
可是,黑天鹅事件是存在的,一个人的反脆弱能力是决定自己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活着》里面的福贵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的思维得从未来回来,我会面临什么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的我是什么状态?
然后,我在想,什么是我内在所有的?什么是我可以调用的?什么是我所缺少的?当有了反思的能力后,就有了往深里走的勇气了。
前段时间,给我家先生推荐了一本思维认知方面的书,彼此讨论一番,竟是把《非暴力沟通》《练习的心态》《直觉泵》,还有拆书的工具都串联起来,越聊越觉得多个人读书的乐趣也是不错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阅历的缘故 ,很多深度达不到,读书或许是提高自己的最好方法了。多突破一下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多吃透点跨领域的经典,别挑食,自己多嚼吧嚼吧,就和吃馒头一样,总会吃出很多甜味的。但是,自己的思想若是想接地气的话还是得下功夫。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若是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被吸引,是可遇不可求的,若是被期望的关注所绑架,就得不偿失了。
对我来说,能有几个好友畅所欲言,便是极好了。
一场碎碎念结束了,难为网络另一头的你能看到这里。
虽然有点唠叨,却也是开开心心地写了一通,还顺便理清了点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