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笔,万千思绪,不知从何说起。距离毕业仅剩下一年的时间,时光冉冉,从刚入学的懵懂无知到如今做事虽不说得心应手亦觉成熟许多。
人家说大学是一所整容院,指的是外表气质的变化,我却认为这或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学教给我们的不仅如此。刚入学一切都是未知,仍然存留着老师讲什么我们记什么,个性化表达很少,我发现在这一点上那些来自广东、浙江、江苏的学生就不太一样,他们善于表达自我,充分发挥自我特长,在各个领域发散思维,体现创新,而这些是像我这样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小言听计从的学生鞭长莫及的。
于是产生了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向着他们有所提高。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终于发现他们是所处环境造就的,并不是我们可以轻易达到的。
初读《乡土中国》让我对此深有感悟。
关于这本书,慕名已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翻开它。我相信书与人之间的缘分,无论是哪本书,历尽千辛万苦,赶了迢迢偃蹇,最终能到我们手中着实不易,因此如果缘分到了的话,你和它之间自然会有某种关联,《乡土中国》之于我大概亦有此种缘分。
或许是出于农村的缘故,乡土这个词对于我来讲一直都不陌生,书中所讲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等对我来说简直是身临其境,总会联想到一些相关的事件,比如文中从一开始就提到的这种迁移生活后的农村适应,刚刚好,我家就在内蒙古,也刚刚好,大概几辈以前,祖辈们带领着全家老小闯关东到了这里终于扎下了根,不同于本地传统牧区的放牧生活,他们找到了一座拥有丰沛水源的大山,并且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水泉沟,靠着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勤奋努力,开荒种地,繁衍后代,直到今天。
我总会抱怨为什么祖辈们不留在山东,这样至少现在的我们就不会生活在经济稍欠发达的内蒙古,而父亲总对我如此幼稚的问题微微一笑,“如果那个时候他们逃不出来就得在山东饿死,如果饿死了到了今天哪还会有你们这一代?”虽是笑语却倍显心酸。那些年祖祖辈辈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带着生的希望,一直走,一直走……
时至今日,每逢年底清明,父亲也总会带我回老家看看,祭祖扫墓,虽然我不大相信一些神鬼传说或者玄乎的东西,但是这种祖先崇拜,或者说这种敬畏与感激或许仍然有传下来的必要。
也正因为如此我的骨子里对于万事万物仍然保留了几分敬畏,或许在时代变迁的如此剧烈的今天,已经有些保守,但是我相信,人如果有灵魂,走的太快,思维会跟不上,灵魂亦会疲累,多了这样的几分敬畏,反而会更加谨慎,也会让自己能有一个可以休憩的时间去思考。
人还是要有思考,没有思考的人生简直是一片黑暗。
关于农村教育,从小就知道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或许没有人比农村人更渴望让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城里的愿望更加迫切的了,虽然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却也吃够了苦,受尽了难,他们太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山沟,避免落入他们的后尘。于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上学,于是我们今天得以坐在这里,坐在大学的校园里读书。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这不是一句口号,真的!我也相信,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娃娃们可以有一个翻身逆袭的机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且还有一个可以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过程。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真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