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
最近有在看一本书,叫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初识他缘于绿毛怪,可惜还未去看,第一感觉也是类似神神叨叨之人,刚拿到这本书,觉得乏味,便不再翻阅,这几天心血来潮,开始翻阅,却读的越发的痛苦,可能本身历史知识不太丰富,有关文革之类读起来不说咬文嚼字,但要思考。痛苦中带有一丝丝爽的味道。
开篇写道有关“癔症”一次。里面是这样描述的“有关癔症,我们知道,有一种不吭,只顾扬尘舞蹈;另一种喋喋不休,就不大扬尘舞蹈。不管哪一种,心里想的和表现出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对于人物的描写“有一个人居于中心地位。但他双唇紧闭,一声不吭,唇边似有血迹。在场的大学生有一半在追问他,要他开口说话,另一半则在维护他,不让他说话”,“我立刻投身其中,问他们出了什么事,怪的是这些孩子都不理我,继续双唇紧闭,两眼发直,显出一种坚忍的态度,继续向前进——这情形好像他们发了一种集体性的癔症”。癔症,我搜索了一下,百度里面描述到是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等于算是精神病吧,那个年代,在XXX的领导下,红卫兵,文化大革命,真的很凄惨,又无可奈何,后面写到那个居于中心地位的男孩子因为是与人 为各自不同的观点争辩而导致争打起来,结果有两个(听说)被打伤的血肉模糊那个人,被男孩子咬掉了耳朵,但是男孩子最终吐了出来,并没有咽下去,作者写到“当时我觉得如释重负,人性上村,同类不会相食”,我们可以在沉默中学到什么呢,不知道,模拟的场景徘徊在脑中,来来回回,不断重复。
后来,作者在思维的乐趣一篇中有写到一句话,印象极其深刻
“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的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局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
于是我便想了想我自己,想了想自己的现在,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是说一天重复过来重复过去,只是指文革那时被剥夺了“有趣”的人,也是非常值得同情,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作者不喜欢老子的:“虚其心而实其腹”,觉得“汉儒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卑鄙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我自己对历史知识确实不太懂,也无法做出评论,或赞扬或批判。只是觉得当时的变革等无论好思想、坏思想都是有推动当时的法律、政治、人文、地理等发展,无论前进,无论后退,也正如现在的每个公司,每场变动,每次“改革”,或多或少会推动员工的留和走,还有就是公司的发展,整体来看,是一个大家,一个小家,然后就是自己,没有抱怨,也不敢抱怨,只有感恩。
再次借用作者的一句话“一个人写自己不懂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为何如此浪漫。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