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真”,他的诗就是他的真生活
张岩松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上面这首诗是陶渊明晚年写的一组诗其中的第三首,陶渊明要表达的是: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很稀少。我清早起来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扛锄走在回家的路上有月亮为我照明。狭窄的山间小道上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衫,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我只希望当下我不违背我的本性,享受归耕田园的生活。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老年生活每天都很辛苦,他很早起来干活晚上很晚回去,这样才可以养活自己。但是他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终于回归田园,坚守住本性,听从他少年的心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到老年的陶渊明他内心的愿望就是过这样的生活,虽然很苦。他为什么要放弃当官的富贵生活,而选择过贫困的田园生活呢?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陶渊明中年时候遭遇到现实问题。
陶渊明在他29岁到41岁这12年间,先后五次做官五次辞官,因为他有济世之志。他少时读《六经》扶剑做游侠,但他所处的是东晋时代,政治混乱军阀当政,官场黑暗,他是报国之志不能实现,又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他在官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内心纠结痛苦,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回来吧,回来吧,所以他写了《归去来兮辞》以表达他的真实想法,还是回到大自然,过一种干干净净的生活吧。
到了41岁,他的人生有两条路:一是可以留在官场里继续做官,但是太难太痛苦,因为小人看到不顺眼,他也处处看小人不顺心。二是因为他内心是想回归田园,最后他还是听从内心,活出真自我,归隐田园,他独特的精神和诗篇,今天被千万人阅读仰慕。
促使陶渊明做出最后抉择的,除了官场黑暗,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生命的本性。陶渊明的外祖父的这一代人中,都有好几个做了隐士,陶渊明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大自然痴迷山水喜欢田园生活,“性本爱丘山”。因为家庭和童年生活的经历,影响陶渊明一生的选择,读陶渊明诗,每一首都是他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他的诗就是他真实的生活,
他写出了他的真,更活出了他的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