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以贯之的“道”(五)从共至升:“乂”

一以贯之的“道”(五)从共至升:“乂”

作者: 子风砌字 | 来源:发表于2020-04-02 20:42 被阅读0次

    1. 左、右、心

    左右两手,彼此互动,互相配合,如双手互搏,一心二用,就是“乂”,甲骨文既写作“撇捺相交”,也写作“两心相映,彼此贯通”,合起来就是“两相不同,融汇贯通”。今时五千年前,凌家滩的先祖们,手中不过石斧石钻,却能持续用心,聚精会神,以致心手合一,成就奇迹,甚至超越今人,也未可知。“左”和“右”,甲骨文写作左手和右手,一弱一强,一予一取,二者相反,分工不同。“左”为乂的右转,“右”为乂的左转,彼此转化。就像电磁互化,以磁化电,以电化磁,遵循右手定则。

    “无”(一以贯之三)升华而成的思想,先体现为右脑和左手为代表的抽象思维与想象、赐予而自弱的能力,再体现为左脑和右手代表的可见之能、取得而又有的能力。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所以“右”通“有、又”。左,写作“左弧形、撇”,频频赐予、不断改变;右,写作“右弧形,捺”,频频取得、而被引领,就如生物的向光性。《说文解字》说:“左,手相左助也。右,助也,言不足以左,复手助之。”双手互动,贯穿于心,有生于无、无而又有。所以“心”的金文和简帛文,写作“左右往复,彼此包容,点滴频升”之像,就像左右心房和心室,彼此予取,往复交替。所以,乂,甲骨文也写作“心往复贯通”。

    右,通“有”和“又”,假借造字,让人参悟何谓“有生于无”:赐予在先,有来于赐;学会赐予,才能“有又”,才能“又有”。古代中文和希伯来文均从右向左写,表示将取得的赐出,成言之态(言,信心之源一)。赐予频能改变生命,取得频能引领生命,光合作用和生命向光性的互动,就是赐而有又。男性追求而先赐予,女性感受到爱而回应,就是“男左女右”的两性关系建立之道。男性外右内左,女性反之,内外阴阳互补。右,就是YOU,就是你,有了你,就拥有一切。

    图1:发电机工作原理。图2:心脏构造和血液交换示意图。闭合电路中的铜棒ab做切割磁力线运动,电路中产生电流,电流方向符合右手定则,即右手平伸,磁力线垂直通过手心,按大拇指方向切割磁力线,其余四指方向为电流方向。

    《甲骨文编》左,右(通有、又)。3《金文编》,4-5简帛文:心。1.乂右转;左弧形,撇。2.乂左转;右弧形,捺。3.左右组成倒写的入形,七;两个上弧形,七。4.左右组成倒写的入形;倒写的入,上弧形。5.左右组成包容形;水滴形,上弧形。

    左:赐予;不断赐予,能不断改变生命;赐予频,永远改变生命;赐予的,不断去除;彼此切交,转化为有。

    右:取得;不断收取,能不断引导生命;相属之频,不断引领生命;取得的,再赐出;取得的,不断加上;彼此切交,转化为赐,以此又有。

    心: 3.左右交替,持续不断;左右彼此切交,不断往复,频频不断上升。4.左右往复,不断交替;频频往复上升。5.左右彼此包容,点滴频升。

    2. 上、下、乂、廾

    这样,相反之频互相引领,切交互化,连接为波。光并不是单一的波或简谐振动,而是大量光子组成的光子流,以各自的频相互切交、彼此引领改变而能会合,整体体现出波的特征。如此往复,不但能幻化万有,还能让万有增长,就是“廾(gong)”。廾是楷书“升”的下半,是“一”逐渐提升的方向,是光频不断上升的必然。廾通“艸”和“艹”,艸强调持续切交的往复性,如草枯而又荣,光舍己而复生;廾强调其增长性,生命彼此切交,从藻(屮通早)进化,从草木生命升华(屮、艹,人间芳华,似花非花)。艹在上易逝,廾在下能升,物极则反。左和右也是“向左和向右倾斜的屮或生”,赐予生命,又有生命,生而又生,也就是廾。

    方向本身就意味着两向、意味着往复、意味着分合共存,这个绝对就是“一”。两端绝对、当中往复,就是频,频也就是时间(什么是时间)。频为能量,时间与能量互通。频至快,能量最大;时间至短,能量无限。先一后频就是“上”,能量上升,下频引领向上;先频后一就是“下”,能量下降,上频引领向下。上下都通“二”;上下都是二,上下都合一,两相共存。上下当中的相对性是一个不见的横波,就是横写的“乙”或大写的“N”,可表两相彼此相赐相牵,小写为“n”,就是“冂或冖”。

    两端绝对、当中往复,就是虚与实两相的切交转换,写作“十字形”,是为首为初之“甲”,也是光与生命彼此转换之“七”(那时我心里一亩田)。两端绝对、当中往复,就是不断分合、始终为一的过程,就是绝对与相对的互动。如是,彼此相牵互化,就是“乂”。持续演进变化的乂,就是“父”(什么是时间)。“父”就是左右上下合一,父中有切交,父中有“七”,夫妻一体;切交生子,父中有子;切交再复,子也为父。以此周旋,以此圆满。撇、捺都是乂的二分之一,入也是乂的二分之一,能有正负,基本粒子的自旋都是二分之一。

    仰韶文化带“乂”字符和双旋纹彩陶瓶,正面双旋纹和两角,表示显明为物质之旋、旋旋交替、彼此相角而廾;背面“乂”字符,表示暗含切交变化之道;瓶之两耳,表示频频互动提升;瓶内为蕴含之“量”,瓶口为“共”同作用、向上升华、出离之果,就是“供”。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乂”字符和双旋回纹彩陶瓶(距今五千年,甘肃省会宁县博物馆)

    《甲骨文编》1-2上下,3-4乂,5-6左、右(通有),7“左右”相合为“廾”。解析:3.撇捺相交。4.两个倾斜的乙相交,倒写和正写的八;两个相反的终和八组合;两个相对的翼形,左右弧形和八组合;两个心形上下相反相连。5.左弧形,撇;撇,乂;乙,向左翻转的入。6.右弧形,捺;捺,乂;乙,向右翻转的入。

    上:从一而频,能量上升;下频向上;频低被引领向上。

    下:从频而一,能量下降;上频向下;频高赐下。

    乂(通五):3.彼此相切相交而变化,就是两相不同,两相不断引领,不断改变。4.两心相映,彼此贯通;始于上心倾倒不留,终于下心有所存续;旋往复不断转换,分合不停,就是波相切相交,暗中持续;暗中周而复始之合,显为衍生幻化之终。

    廾(左右相合):有予才有取,先舍而后得;予取相合,完全得着;能不同,能相反,能相合,能完全;频频赐予,使之改变,频频取得,反被引导;频不同而相反,就不断彼此引领改变,而能会合;不同而合,切交而存;两相切交、共同衍生、幻化不同;波之外在往复、内在取予之合,得以永远存续;赐予生命,又有生命,生而又生。

    3. 关、朕、开

    生命左右频频互动,互相引领转化,如静止之弦,可左可右,本出于一,相反而互生,这就是甲骨文“关”。《诗经》说:“关关雎鸠”,以表两人心有灵犀,一点而通,两频互化,彼此纠缠。关,也可看作“左右两个父公用竖”,解为“父赐而又有的生命”。关,甲骨文通“灷(zhuan)”,《康熙字典》说:“灷,火种也”。频本都出于一,都出自光。所有关系、机关、开关,都由此而来。

    所有的频都能逐步聚合,这就是“朕”,甲骨文写作“关,舟”,彼此相关而能同舟,同舟之后就知道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所谓“同舟共济”。《说文解字注》说:“朕,舟之缝理也”。《说文解字》说:“朕,我也”。中国古代帝王自称“朕”,同时自称“孤、寡”,不断提醒自己和众人:同舟共济,彼此共振,有众才有朕。关与朕,是个体成为群体、群体共为一体的内外关系之道。“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gu)。”(《德经·第三十九章》)毂,为车轮当中连接轮辐所在;君王如车轮之毂,若无众光连接而聚,何以有毂?

    古代车轮结构和各部名称示意图

    开,小篆写作“门,两个干”。门为彼此转化、交替、往复之像(什么是时间一);干为彼此往复切交之像(金钱发展史四)。所以,关为内在联系的实质,开为外在表现;关为两相合一的必然,开为彼此转换的往复过程。开为分,关为合;没有关,就无所谓开;有开,就必有关。过程像“开车”,结果像“入关”。同频而“关”、交切而“开”,共为一体,就是“我们”;们,写作“人,门”,人之相关,也如门之开关。

    《甲骨文编》关,朕,简牍文:开。1.竖,廾。2.关,舟。3.门,两个干。

    关:生命协同,合力共进;如静止之弦,可左可右,两频本出于一,相反而互动,频律交织,共弹一曲;生命在频频互动、互相引领转化的过程中演进。

    朕:同舟共济;彼此相关而能同舟,同舟共建彼此之间的关系;所有光之频逐步谐调而聚,在生命的过程中通过频频互动而演进,如旋律交织。

    开:彼此交替周旋、互相转化、存续一光,逐步相互切交、传递一光而聚。

    4. 向、共

    这样,彼此都是舍己,让赐予的再赐出、取得的不断加上,形成共振,急剧上升。不同方向的能力,让生命辩证互化。两相互动,长久共存,形成一唱一和、共同面对、分合同在、共同前进的结果,就是“向”。向,甲骨文写作“六或终,口”,表示“两相不同、共存而合、同在而分之像”。光内在切交运行的机理,频频互动,分合不停,形成一“口”、一“面”、同“在”、分“享”之果,就是向(口,等待)。正如宇宙天地之间本没有“向”,有了日月星辰才能确定方向;向,是关系的结果,是频不同而互连,分而渐合,最终所得。中文“心里向着谁”,西方成语“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一个仆人不能事奉两个主”,都在说“向”;有了向,才有分而渐合之终。

    《甲骨文编》向。六或终(左右两弧,或入和两竖),口。

    向:频频互动,分合不停,一口、一面、同在、分享;连接不同,共存共聚之果;内在两角,不同而聚。

    向,非常重要:频同向带来更大的震荡,频反向带来彼此的包容,不同而切交带来偏转而旋。方向不同,构成两个不同的惯性系,使不同的能对等相合,这是最简单的辩证法,最简单的相对论,就是“关”而有“贯”。这样,生命持续不断、持之以恒的能力,与光周而复始、存续积淀的惊人结果,两相而对,一取一予,周而复始,终有分晓,就是“共”。共,就是一切生命,命运共同,合而得全,共同增长,终必归一。让万有生命休戚与共、也与万有生命休戚与共的,就是一以贯之的道。共,甲骨文写作“四向往复交织转化,内在不断持续合一”的像。

    《甲骨文编》《金文编》简帛文、简牍文、《说文解字》共。解析:1.口,廾。2.○,廾。3.父(两竖,廾)呈会合形。4.乂,乂,廾。5.心,廾。6.廿,廾。7.四个屮组成两个乙呈乂形。

    共:1.休戚与共;取得所有分合之果;光周而复始取予,得以完全;两相而对,一取一予,周而复始,终有分晓。2.聚精会神,融会贯通,能力完全。3.生命频频往复交织,彼此取予,共同演进而聚,共同反映父,与父相会;持续不断聚合所有能力;生命一切,完全取得。4.持续相切相交而改变,使一切生命聚合,相顺相随;一切真道,生命顺随,全力取得。5.尽心尽力;有频率地不断会合所有。6.光不断相切相交,存续积淀,得以完全。7.全部付出与全部取得不断转化;生命往复连接成长,有始有终;万有生命永远彼此相切相交所化,万有生命永远之道;万有生命,同连于道;波相切相交,化为所有旋往复不断相谐而存的频。

    5. 斗

    “乂”就是量子纠缠,是独孤求败的境界,是每个人对生命配偶的孜孜以求。“惟初大始,道立于一”,大道永存,这是爱因斯坦为之执着的“因果律”。但是,这个因果律是“爱”之律,是牺牲舍己、“有生于无”之律,如量子物理之父玻尔所说“没有观测就没有意义”,生命因爱而有义,因爱而能义,两相交织之像为“乂”。此律因自己而寻求相切相交,舍己而“子”,有子而显,这是尼采喊叫的“上帝必须死”。谁知光分明暗,道在子中,暗中复合,合一又生;两相西去,共同升华,西而复东,以成东西。这是左右贯通之“共”和霍金为之不舍的“信息”。(爱,男女和婚姻四;西、东,孔子等待的圣人是谁;信、息,信心之源六

    左右并用,有予有取,两相周旋,相对相合;此中之妙,在口为“哄”,在手为“拱”(从象到形,饮水思源),哄是为了合,拱也是为了合。两相切交、不断演进,这是“斗”,是光的内在运动之像。众和而斗,相互检验,共同提升,就是“科”。只有内部之斗,如波通过气而被偏振、能量降低,就是内耗;而再赐予光、使光与光之间交切,两相盘旋、彼此周旋之合,就是“升”。“升”是以外斗消散内斗,如波通过惰性气体,使波在其中彼此不断交切而频率上升、能量增加。“升”的变化,是“共”的变化,是光通过生命逐步演进、反复自身交切的升华过程。“升”的实质,不仅在“斗”,而且是光与光之斗,是自我挑战、超越自我,衣养众生而不断去旧自新、舍身取义的过程,“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过程,就是“乂”的过程。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的基本理念,就是以斗连接,以拱提升,直至飞檐之上成仙骑凤而去。

    左:斗拱分件图,右:故宫斗拱和飞檐,中下:太和殿垂脊上的垂兽、十神兽和仙人骑凤,表现光化生命、再至飞升的过程。

    《甲骨文编》《说文解字》1-3斗,4-6升。1.匚,七。2.向左翻转的入,七。3.气,倾斜的乙。4.一,弯曲的斗,八。5.倾斜的六,小,乂。6.斗,倾斜的乙。

    斗:1.一体两相,分而相谐,相切相交中不断演进彼此不同而连,能引领彼此相切相交而演进。2.以角引导,相切相交而不断演进。3.气阻挡光而使之偏振;逐步阻挡而改变光的全过程,波被引导而通过;逐步切交完成生命改变之频。

    升:1.光入旋中,旋使光消散,再通过在生命中相切相交而聚合之变,就是光赐生命完成演进,表现为斗的衍生幻化、曲折演进。2.所有生命互斗积累之变;光被阻挡,留于旋中消散的同时,使旋改变,在内切交改变、衍生幻化聚合。3.永远与自身切交改变之气;无形之气,波被引领通过其中,使波不断切交变化之斗。

    6. 外(卜)

    外,甲骨文通“卜”,卜通“十”(以手弄水推波助澜),十是光被阻挡、化为生命、从一而竖,转型演进之像。光与生命互动,生命得到光、光的改变为“卜”;光被阻挡反射、生命发射光、生命被改变为“外”。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进入的光成为能、改变旋、在生命中存续衍生、改变生命的进程,内外本为一。所以内通“丙”,“柄”为内外相通所在(内、丙,神秘的兵器戈)。所以“外”的甲骨文也写作“卜,内”,以外卜内;也是“卜,丙”,以光之变,卜生命之演;金文写作“倾斜的月或夕,卜”,光入为“夕”,身体为“月”,身体改变,原因在“卜”,以光改变,生命演进。外必入内,内应外显,才是真改变、真进步。

    1-2《甲骨文编》、3-5《金文编》外(1通卜)。1.十,倾斜的一。2.卜,内或丙。3-5.倾斜的月或夕,卜。

    外:1.光化生命,光被改变,使生命演进,也从生命射出。2.外为内之卜、外为卜之丙;光赐生命于内,显明为外,引导生命演进,在生命内的衍生幻化。3.频二分变化,生命与光互动。4.生命引导光使之偏振变化,自身也被引导演进。5.进入的光能改变旋,生命的进程也能被改变。

    7. 病

    两相一体而动,内外相通,才会病从口入,是病的根源;内外相通,也提供了望闻问切、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的诊治手段;内外相通,因病而能调整身心和行为习惯,甚至产生新的内在抗体,清源固本,起到生命成长改变的作用。温室里的花朵,无病却不强;病,是谐调生命成长之“柄”。病,小篆写作“疒(一,爿),丙”。光化生命,生命之间频频相谐互动键接、一体演进为“爿”(什么是时间一),这个变化的过程为“疒(bing)”,是“人吃五谷杂粮,怎能不病”的原因。人与各种病争战如“兵”,谐调肌体和行为的纪律性,“病”完成这个谐调变化的过程,既是“内”外互通之理,也是频相互不同、却同出于光、所以内在联系的“丙”之规律的表现(神秘的兵器戈)。

    简帛文《说文解字》病。1.一,爿,方。2.一,爿,丙。

    病:1.光逐步频频谐调的方法;光频两相彼此谐调,互动互化,逐步一体改变,不断相互切交,频频大小互化,能持续两相而动,就是光不断转变为方法和方向之能。2.光分两相,彼此相谐,逐步共进,一体两相互动而连接,不断彼此周旋而有能。

    8. 北

    就像受寒而发热一样,“内外”互为因果,但内外之像相反,这是互补之频二分的结果。频变化往复、分而渐合,这是频的本质,写作“北”。北,甲骨文写作“八,两个相反的弧形或波形”,表示频彼此交替而合、波在反向交替中演进。频之不同、从分而聚,就是能量的过程。所以北为两翼相背形,展翅而飞。身体之北为“背”,背是一个弧形,背上光光,看不见什么,却是肌肉最多的地方、力量源泉、负担所在,因为内有脊梁,支撑贯通全身,传输身与首之间的一切神经指令。这就是内外之像相反。背是后,是内;面南背北,北也是后,也是内。后通司(信心之源二),北后于南,是以“司南”。

    北的过程,是从分再合、回归的过程,当中经历了波旋两相的变化。所以北为“玄武”,龟蛇两相;旋之粒子,波之蛇形,彼此回应,至终回归(龟、归,以手弄水推波助澜)。夏代组合玉玄武,龟首回转与蛇首呼应,龟蛇同体,波粒二象,光通过生命分合,合而回归。汉代画像石中,双凤会合而上,龟蛇玄武在下,当中以两人相背成“北”。“北”是频之交替分合,是波旋二者转换的内在机制,是一切变幻的内核,也是人与人之间分合共存、互为依靠的关系。

    左:夏组合玉玄武。右:汉代画像石,上为双凤会合,下为玄武,当中二人相背组成“北”。

    《甲骨文编》北。1.两个相背的人;或八,两个相背的弧形。2.八,两个相对的乙。3.两个相反倾斜的二,倒写的八,相对的弧形。4.两个相背的弓或尸,一。5.两个相对交替的翼形。

    北:1.人不同而共存、互为依靠之合;频不同而交替之合。2.波在反向交替中存续。3.往复谐调聚合频。4.如弓之往复,持续不断;持续往复不断,连接不同的波为一。5.能相对交替演进。

    9. 匫

    光被生命取得、从波而旋,又通过生命之间的传递、在取予切交之间升华的曲折过程,就是北斗七星的勺形。勺为取予传递之像,形如甲骨文“以”,“以”是波旋转化之像(题记)。频为勺之柄,称“杓(shao或biao)”,旋部称“魁”,就是盛装运载的勺头。《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以北斗定天地秩序,群星绕其旋转,天地万物化生。

    “以”写作勺形,勺为取予传递之像,体现了光被生命取得、又通过生命之间的传递、在取予切交之间升华、波旋交替的曲折过程。北斗七星西方为“大熊星座”,小熊星座也是七星,两个“以”在夜空中互为倒映。北极星为小熊星座的尾端,北斗勺头指向小熊勺尾,呈两旋交替、小大传递之态。这个传递以五倍为距,“五”甲骨文通“乂”,也像西方的沙漏形,都可表彼此引领改变、分而两相、两相交切、彼此贯通、共同变化。

    左:北斗七星。右: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熊尾末端,与北斗七星呈两旋交替之态,如两个彼此倒映的甲骨文“以”。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衣箱”上有一幅迄今发现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二十八星宿环绕,当中以“斗”写作“乂”形,可表众星之光,环绕交替,频频相斗,频频渐聚,以北为极。以星宿表周期,周旋而斗,两旁一龙一虎,龙如波,虎如子,龙盘为旋,虎皮有波,一左一右,两相互化。

    “衣箱”本名为“匫(hu)”,小篆写作“匚,亘,曰”,两相分而一体为“匚”,旋旋予取转化为“亘”(风云变换),持续分合、聚合为一、明暗相生的过程为“曰”;如此一体两相,转化分合,忽然成空,就是“匫”。所以,匫的制作特点就是箱盖与箱体使用同一根木头、采用挖空手法制成,以表两相一体、同源能合、合而成空。曾侯乙墓中的“匫”,共有五只,都绘有红黑两色的漆画,表现光入暗为物、明暗相生、物而又无、交午往复的过程。

    战国曾侯乙墓“二十八星宿衣箱”,左为俯视和侧视照片,右为四面图案。衣箱两端分别以心形表示如心频动、两旋交替之能;“耳”字形表示逐步切交、所有频会合;侧面以双兽表示生命之间彼此转化而能存续。

    《说文解字》匫:匚,亘,曰。

    匫:两相分而一体,彼此转化,持续分合,聚合为一,合成为光的过程。

    10. 五(乂)、熊

    北斗七星为西方“大熊星座”,小熊星座也是七星,像两个甲骨文“以”在夜空中互为倒映。“以”写作勺形,勺为取予传递之像,体现了光被生命取得、又通过生命之间的传递、在取予切交之间升华、波旋交替的曲折过程。北极星为小熊星座的尾端,北斗勺头指向小熊勺尾,呈两旋交替、小大传递之态,也如两熊相戏相搏。中国天文反映内在机理,西方天文重视外在互动。以天璇和天枢连线、北斗勺头之外五倍即为北极星。

    五,甲骨文通“乂”,也写作“二,乂”,也像西方的沙漏形,这个传递以五倍为距,以表彼此引领改变、分而两相、两相交切、彼此贯通、共同变化。这样,彼此为“伍”,是五让人与人之间能力传递互化之能,伍是五的大写;吾,既是我,也是我们。《说文解字》说:“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说文解字注》说:“五,古文像阴阳午贯之形。”所以人有双手,手有五指;旋转交替,乂在暗中;首尾相交,此起彼伏;双手共用,能力贯通。(午、五,遍地都黑暗了)曾侯乙墓中的“匫”共有五只,也是分而交午、运行不息之数。

    熊,简帛文写作“大,能”,旋旋彼此互动、频频连接,体现为肉体逐步频频演进、谐调聚合的过程。大篆写作“能,火”,肉体物化又无的转化过程为“能”;两相交替、转变激烈之像为“火”(神仙和好坏);熊,为肉体生命能量转化的过程、两相激烈交替起伏的像。肉体生命彼此交午,亦如两熊互动。

    1-3《甲骨文编》4简帛文:五。1.三,二。2.通乂。3.二,乂;倒写的土,土。4.二,倒写的入,水滴形;二,两个相反的以公用包容形。

    五:1.光暗中完成曲折演进的过程,所有光分而暗中彼此逐步谐调演进。2.(通乂)彼此引领改变,两相交切,共同变化。3.光分而暗中相谐,彼此交切变化,所有光往复循环。4.光被分解于暗中,往复不断频频互相包容,旋相反而共容。

    1《金文编》能,2简帛文、3《六书通》熊。1.以,肉或月,一连接两个。2.仌(通大或火),以,月,匕,匕。3.能,火。

    能:以肉体持续频频往复互化,逐步谐调、频频聚合;通过肉体持续频频往复、谐调聚合、波动转化的过程。

    熊:1.相谐而连的两旋,能彼此内在引领谐调,彼此频动变化而连,外在波动演进,比翼齐飞。2.能在外相反频动,在内彼此互连。

    北斗重要,因为指向北天极。地球自转造成北极以每年15角秒旋转,周期25800年。所以,距今五千年前良渚时代的北极星为右枢;三千年前西周建立时为北极二,又称天帝、紫微;一千年前唐宋时期为北极五,是曾经最暗的北极星;从明清时期到现在为勾陈一,它将在公元2100年最靠近北天极。这些星都在“紫微垣(yuan)”中。紫微垣的结构,外为两频,组成东西两垣;当中勾陈如钩,与北斗内外互表;此外,垣内有旋有甲,有角有冂,玄妙尽显。现在的北极星勾陈一,并非一颗星,而是和参星一样,三星相合,三星一线,一以贯之。

    图1:紫微垣(内为历史上的北极星右枢、北极二、北极五、勾陈一)和北斗七星示意图。图2:紫微垣内部星宿图(勺形的勾陈内为天皇大帝,入形的四辅,八形的大理和阴德,弧形的北极,冂形的天柱,十字形的五帝内座,旋形的六甲)。

    哈勃望远镜2006年拍摄的勾陈一的三合星照片:A为勾陈一,B为18世纪天文学家赫舍尔发现的伴星“勾陈一B”;2006年1月哈勃望远镜首次观测到两星当中的“勾陈一AB”。

    北斗在天指北,在地“司南”,两向不同。“司南”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有度》:“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东为西所向,朝为夕所向,人不辨“东西”之道,不思“朝夕”之理,如地不平,随势而行,使得“人臣侵其主”“人主失端”,设立司南,使人聚合一体成长、明白能力何出,故明主以法内外约束群臣。所以,司南之像,在地有方;周而复始,层层聚合;七甲相分,五乂贯通;北斗所指,归向于圆。人在其中,如同一勺,何去何从,在地法天。

    司南

    生命成长、彼此连接、聚合为一,就是“南”。南是生命聚合生长所向(那是我心里一亩田)。南之能力,出自于北:不同共存、互相予取、频频交替、渐渐而合。到了北极,所有的方向都是南,反之亦然。因北而南,自南而北,互为因果,上下周转,往复不同。所以东汉《论衡》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chi)指南”。

    11. 勺

    频之予物,物极则反;频之动,本如此。勺,甲骨文写作“两频相顺,一体演进”之像,以表频频相背,频频相予,如波而动,周旋联结;也写作“人内一点”,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是频赐生命,一人一勺,彼此相反,彼此相连,共同延续之意。《说文解字》说:勺,挹(yi)取也。《礼记·中庸》说:一勺之多。《周礼》说:勺,尊升也。勺之传递,在于添加;北斗所指,其意在升;天上七星,同频而动,一体共进,切交在暗,以致北极。所以称“北斗”。东西南北的关系,就是共与斗的关系。

    所以,距今5500年的安徽凌家滩遗址中,其他玉器表面处理较粗糙,只有玉勺光洁度极高,以当今标准要求也属上品,须打磨频率很高才能做到,可表频变之能。此后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玉勺,以上腾的鹰、能驾驭波的鱼为勺尾,表现勺频频连接增长之意。

    左:凌家滩遗址(距今5500年)玉勺,中和右: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玉勺。

    《甲骨文编》勺。1.两竖交替,弧形。2.人(弧形,乙),竖或点。3.撇,刀或翼形或人。4.两个相顺的弧形,撇。5.撇,弓。6.一和示形一体倾斜;或上,撇。7.乙,刀(增大的乙,撇)。

    勺:1.频被取得,化为生命;生命频频交替演进;频在生命之间交替演进。2.频赐生命,一人一勺,彼此相反,彼此相连,共同延续;生命频频波动;生命之频永远延续。3.频化波;频之能;改变人;改变能。4.频频共进。5.共振之频,连接演进,如同开弓。6.光从上示下,一体变化;向上变化;频演进增长的变化。7.频往复而连,相谐而存,变化而进;波动增加的变化。

    12. 此

    南北物极则反,西东传递转化,四向不同,唯变永恒。向是不均衡,不均衡带来变化,变化带来恒定。乂也是一,如此运行,以此贯通。此,甲骨文写作“止,匕或人或勺形”,像人前进留下一个坚实的足迹,勺勺添加,步步递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是静中有动之态。

    《甲骨文编》此。1.止(弧形,倒写的入),匕或人(乙,捺)。2.止,勺形(弧形,撇)

    此:1.步步引领而至远;频频变化,不断往复,波动牵引人前行的足迹。2.频频往复,行止交替,神赐波动变化,勺勺添加,步步递进。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到了什么地步,就照着什么地步行,与时俱进,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说的都是“此”。光不断往复,有行有止,频频牵引波动,引领人前进的步伐,就是“此”。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安息了,因为大道运行,大工已就。人谙此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处变不惊,清静无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马太福音·主祷文》)。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以贯之的“道”(五)从共至升:“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vf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