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友人推送了一篇《那一夜,黄庭坚在松风阁上……》,中间还有视频讲解,闭上眼也很有画面感,主持人三言两语的引入之后,便是艺术工作者蒋勋大师紧凑的讲解,从每一句诗意的阐释,到笔法的讲解,我听着听着,如沐春风,仿佛那一刻就站在松风阁上,听着涛声,挥毫泼墨。直到四十分钟节目结束,两位主持人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说了不到一分钟话。
于是,第二天我又打开听了一遍,意犹未尽,开始寻找类似的讲座,可以一直没有合适的资源。终于,晚上找到一个央视一档讲“三大名帖”的节目,欣喜若狂,如获至宝,打开之后,发现也是请到一位专家。主持人先问观众,是否知道三大名帖有什么,观众很配合,一一回答,得到了主持人口头表扬。然后,主持人有介绍了一个帖的背景,这时专家开始说话,讲兰亭序的来龙去脉,时不时被主持人抢白,有时是夸张的表现无知,有时是争着表现见识,我很着急,三大名帖,都五分钟过去了,还没入正题。专家就是专家,不急不躁,不忧不惧,从容淡定,循循善诱,一板一眼地讲着尽人皆知的事实,一会太宗,一会辩才,兰亭被这样陪葬了。拿出一个仿制品,再说两句当时的背景,笑笑这个帖就讲完了,十几分钟时间。我有点懵,除了说到它的贡献,对比了前代的帖图片之外,全是背景和故事,毫无新意,这个书上都有,不需要专家,我觉得观众都能讲得声情并茂!
专家显得有点被动,主持人表现欲望太强。专家也很配合,故事依旧接着故事,通俗易懂,仿佛这不是字画雅事,而是勾栏瓦肆间的说书,就这样《祭侄文稿》也讲完了,《黄州寒食诗帖》也讲完了。专家和主持人的情绪变化不大,很欢乐,大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势,我很痛心,这样的节目,还好我不在现场……
一期节目到底要达到什么效果,想过吗?平静下来,我忽然有点惶恐,如同读完阿Q之后,总觉得是在骂我。是啊,这和我们的教学何其相似?学生睁大澄澈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们却在兴致勃勃地讲着大家都懂的内容,为啥不讲点他们想知道的?根源在于,他们不懂的我也不懂。何其滑稽,何其讽刺!似乎又想到了《卖柑者言》,古之人不余欺也。
谈美的多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