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生命,植物的演化史便浮现在我眼前。多么神秘的过程啊,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没有了植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失去了氧气的我们也一定不会存在,甚至于我们现在的世界格局都将灰飞烟灭。在我们印象中创造了一个有氧世界的植物到底有怎么样的恢宏的创造史呢?除了氧气,植物们还有怎么样的不可思议的创新?
这群天才们在最初开辟世界的过程中想到了的绝妙的点子便是不在只依赖于环境,就像是自我觉醒的人民,他们也意识到了依附的不可靠性。于是他们不在只吸取周围的营养,而是发明了能量转换的好办法使自己活着就可以养活自己。最初这样干的生物被我们称为藻类。
藻类的体积并不大,他们最开始的时候仅拥有最简单的细胞结构作为实验的资本。除了我们熟悉的细胞壁细胞膜液泡和蛋白核之外,他们的体内还多了一种异样的色彩,那便是叶绿体,他们赖以为生的工具。千万不要低看了这小小的结构,因为他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环境,使得空气中多了一种成分氧气。这氧气也成为了后来我们生存最需要的营养。
渐渐的,藻类们觉得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了,为了竞争,为了活下去,他们选择了抱团。这种抱团的行为不能完全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细胞,而是一个多细胞集合体。多细胞与细胞集合体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其实就是忠诚与否的问题。多细胞已经凝为一体,而细胞集合体时期的植物还不明白何为忠诚,这就像是一个人类成长的过程一样。这个集合体保障了内部每一个细胞的安全,且每个人在这个集体中是可以继续吸收营养的。当时的藻类用他们研发出来的须在外吸收营养,在内光合作用。
说到忠诚,藻类的发展也并没有停留在细胞集合体时期,他们从一触即散的团藻又演变出了水棉这个种类。这个时候他们成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细胞生物,所有人是凝聚的。在水绵的体内螺旋型地遍布叶绿体,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光合作用的面积更大,发挥最大化。藻类在这个时期不在满足于仅仅让他们在海洋中隔着水利用自己体内天才的光合作用的能力,他们的目光放远,所及之处是大陆。
此时的藻类已经创造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而且第1次的使植物能够通过自己体内的结构与功能养活自己,而且他们也是第1次尝试登陆的植物,就当时他们完成了一个更有趣的过程,那便是能量转化。
为了登录藻类们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因为他们在登陆之后可能会面临很多的问题,第1个问题便是水源的大量减少,因为曾经的藻类是一直通过自己以内不断的吸水而维持生计,以光合作用的而阳光的直接攻击,也有可能会更快速的晒干他们体内的水分,使他们分崩离析。而且陆地上是他们所谓接触过的未知的领域,陆地上有着更复杂的环境变化,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危险。
既然向往着光,藻类不再畏惧困难。
再次将目光集中到刚刚提到的三个问题上面,第1个藻类问题的面临便是水源的减少。为了防止他们直接干死,其实藻类们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存策略,那便是他们巨大的液泡。在外界的环境中的水分减少的时候,他们便会使液泡挤压,使内部的容积变小以保护自身不被晒干。且后来登陆的藻类们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决定为了自己不被饿死,要储存营养于体内。而所以想要储存营养,背上如此重的行囊是必须要对自己的背包进行一个扩容的,于是后来的藻类也越来越大了,就像很好吃的海带。
事实上,藻类们多数生存的环境仍然是处于一个水陆的交界处,由于他们的结构太过简单,所以他们没有办法适应更加困难的被直射的环境。再加上他们没有可以固定的根基,所以藻类们登陆并没有完全的成功。
那么接上藻类的远大志向的植物还有谁呢?若想要登陆,自然要解决没有固定的根基与怕暴晒等问题,所以随着植物逐渐演变,他们有了更厚的外层,而直到地衣与苔藓时期他们才终于能够真正的行走在陆地之上。地域与海鲜仍然是需要水的,因为他们的根需能够做的,只有仅仅的扒住土地,而且汲取水分。为了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以提供自身继续光合作用,继续繁衍下去,地衣和苔藓拥有了很厚的叶片,这种叶片内的液泡很大,如果没有水的话,他就会干瘪下去,一旦水接近,它就会变得十分敏感的吸取水分。他的通体都是绿色的,所以他的身体都不管哪一个部位都可以光合作用。而地衣苔藓和藻类的生长方式都差不多,多为。分裂生殖与类孢子生殖。类孢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很像,但是本质上他俩不是一个东西。
而地衣和苔藓其实也可以算是两类不同的进化策略。第一,他们采取的是所谓共生的策略,首先是藻类作为一个核心,让菌丝附着在他之上,藻类的任务是光合作用,而菌丝不是植物,所以说他只能够帮藻类吸取,土地中的无机物和水分。就是这样简单的共赢模式,让他们在混合之后同被地衣酸腐蚀的岩石粉末混合,便成为了我们如今的泥土!我真的感觉这个过程很神奇,因为我很没有办法想象,曾经没有泥土的世界是怎么样的。那由此我衍生出了疑问,那些石头又是怎么来的呢?
苔藓的进化和地衣就不一样,苔藓并不想要与其他人合作,于是他们便靠自己进化出了更厚的叶片以及假根等等。也是因为它们进化出的叶片和假根,让植物在今后的道路上又多了一种新的可能。接下来的更多植物可能都会想方设法的使自己的根变得更有用处,使自己的叶变得更能发挥作用。
那么接下来又演化出了哪一种新的植物呢?
蕨类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作为第1个拥有了新的繁殖方式以及更多创新的植物,我认为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感觉后来的许多植物都是基于蕨类发展的基础,继续向外延伸的各种品种。
为了能够在生物圈中有容下自己的一席之地,蕨类可是卯足了劲在繁殖方面往多了发展。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演变出了所谓孢子生殖,孢子生殖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数量非常的多。蕨类的孢子都通常藏于叶片之下,包子一般遇水便会自己弹开,随着水漂流到各地。说白了,他仍然是需要靠外界环境才能继续传播的。
接下来进化出来的种子植物在生殖方面就与蕨类有比较大的不同。他们并没有一味的追求数量,但是他们追求了质量。就是你的这些没有人走过的路,因为从藻类开始到苔藓到蕨类一直沿袭的是多多益善的策略,有没有人想过在质量这一关上他们可以有所提升。不过质量和数量是不可兼得的,就像人类一样,我们在自然界的数量并不算很多,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质量的优越性,最终让我们统治了这个世界。说到这里,我这里所说的统治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掌控世间的一切,因为我们是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个大自然的力量是毫不逊色于我们的。
所以在质量提高了这条路上,种子衍生出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这两种。所谓裸子植物,是一种没有果皮的植物。也就是说螺丝植物是没有我们现在通俗来讲的果肉的。它内部所贮存的营养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在数量上它会比被子植物要更多一些。而被子植物也就是俗称的有果肉的植物,他们都成长于花的子房之中。花是一个很高级的东西,他利用与昆虫之间的互利使自己能够更高效的繁衍,最终取得双赢。
回顾这整个植物进化史,可以说植物的变化是由数量到了质量,变得越来越容易适应环境了。因为越能适应环境的植物就代表着更恶劣的天气,它也能够支撑,就代表着他的后代能够更好的延续下去。这一切本来都是一个随机的事情,因为优胜劣汰中那些低级的植物总会被淘汰掉许多。但是当人类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起来。有很多植物的灭亡,与新生都变成了一个难以捉摸的新奇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探究生物最大的乐趣所在。
植物就是一个如此有生命力的事物,他们经过了上亿年的演化,使自己越来越强大起来,使自己不再依赖于环境。那么人类呢?人类现在已经做到了不再完全的依赖环境,因为我们用大脑创造了科技。那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我们是真的凌驾于自然之上吗?我认为不是。你是否想过,如果自然里的一切植物都灰飞烟灭了,那会怎么样?这其实并不难想象。随着植物一点一点的消亡,温室气体所占的空气中的比例越来越多,天气自然也会越来越热。当大部分的地衣都死亡之后,土壤中的营养将逐渐流失,动物没有饭吃了,而人类也没有蔬菜可以吃。最后我们将面临的就是地球的毁灭。我们应该明白,植物能够创造世界,最终他们也能够毁灭世界。我不希望这些创新天才们最后会毁在人类手上,沉溺于茫茫时间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