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芙蓉街素有“齐鲁第一小吃街”的美誉,在长432米、宽不足5米的巷道里,汇集了天南地北的各色美味,既有广西的螺蛳粉,也有新疆的大盘鸡,还有齐齐哈尔的烤肉,也少不了胶东的手擀面,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闻名于泉城的“国足臭豆腐”。芙蓉街里的游人一年四季都川流不息,尤其在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每天的客流量可达5万余人,但它的历史更为辉煌。
这条美食街因芙蓉泉而得名,它是济南72名泉之一,在明朝时其水量极丰,滋养着一亩荷塘。明万历年间,当地官员开渠引流,将泉水导入北边文庙前的方池,还为此人工河取名“梯云溪”。清溪碧柳又引来无数人家在河畔造房安居,逐步形成一条繁华街巷。至清康熙时期,为便于人行车走即用青石板将溪流覆盖,不成想却营造出一番别样风景。
冬、夏时节,芙蓉街上总能荡起层层薄雾,原因在于泉水恒温,暑气和寒风都会在石板缝间交互为云霭,弥散开去,恍若仙境。更兼夜深人静之时,叮咚流泉浅吟低唱,仙乐飘飘,胜似蓬莱。而芙蓉泉依然婀娜多姿,清代诗人董芸有感而发《芙蓉泉寓居》:“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闲情逸趣跃然纸上,而官府自然不会错过如此风水宝地。
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都扎堆到这里安营落户,敏锐的商人也迅速跟进。“一珊号”眼镜店,“宏升斋”鞋帽铺、“恒祥兴”绸布庄、“聚蚨祥”染坊、“宝善斋”钟表店、“容芳馆”照像所、“民华堂”理发店等老字号纷至沓来,一时间,芙蓉街成了济南府最热闹的街区。由于紧邻学子云集的文庙,芙蓉街里兴起众多经营文房四宝及字画珍玩的店铺,又给老街平添浓郁的文化氛围。
上世纪六十年代,芙蓉街的商业偃旗息鼓,其遂变作居民区。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将其转变为以美食为主的街巷。应该说,这次华丽转身是成功的,不仅丰富了泉城的旅游布局,也带火了众多商贩,更让吃货们大呼过瘾。无论是飘逸的菜香,还是充耳的吆喝声,抑或门前曲折的长队,都勾引着游人馋虫骚动,忍不住要甩开腮帮子大快朵颐。
可我在胡吃海喝一通过后,内心多少有些失落。或许是因为不能邂逅“梯云溪”的缘故吧,见不到昭昭雾气的朦胧,听不到叮咚泉水的清幽。也许是由于无缘与董芸感同身受吧,现如今的芙蓉泉已被困在10米长的水泥池中,没了无拘无束的洒脱,少了花阴著书的安详。四周满是“哈啤酒,吃嘎啦”的喧嚣,到处是撸串干饭的酣畅,似乎少了荷香的熏染,少了诗书的浸润。
当一个饱嗝脱口而出时,我所有的落寞感便全部烟消云散了。大俗即大雅,人间烟火气胜却金风玉露无数,人们大饱口福的同时,不正是将美好留在了唇齿之间吗?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美食不也堪比诗情画意吗?昔日的满街老字号换作今天鳞次栉比的新招牌,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无法阻挡的时代辙痕。思虑至此,我便释然了,两眼又开始搜寻下一道美味。
202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