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建筑,除了一些教堂、城堡、王宫、博物馆、图书馆,就连许多民居也有上百年历史。它们大多用石料砌筑而成,结实,牢固,厚重,外观或精致或大气,教堂、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里面更是陈设有精美的雕塑、油画,里外相衬,恢弘庄美。
中国是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但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很少,几百年的民居则几乎没有。我们的祖先,一直喜欢就地取材、轻快轻便,习惯用土木结构来构设建筑,成得快,消失得也快 。特别是王朝的更替,新秩序代替旧秩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焚毁以前的宫殿,重新建设完全属于自己的更加富丽堂皇的新宫殿。项羽进入咸阳,烧书烧宫殿,绵延数十里、耗资巨大的阿房宫,烧了三个月,最后消失殆尽,等到刘邦入主关中,定都长安,只好重新建设。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战火将“天府之国”变得满目疮痍,导致东汉王朝将首都迁至洛阳。明初,朱棣以靖难之名起事,从北京打到南京,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一把火烧了南京的宫殿,连自己也不知所踪。中国人就是这么对待耗费了多少心血、多少土木、多少生命建设的华美建筑的,只知道烧,只知道毁,而不懂得爱惜爱护,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完善。长安附近的森林被砍光了,水土流失,造成荒芜。
西方有句谚语耳熟能详,那就是“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为什么我们的语言体系里没有“长安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样的话。因为西方特别注重城市建设的传承,关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文化最坚固的承载体,我们没有西方人理解得那么深刻。闻名于世的罗马角斗场、万神殿、凯撒庙都是在2000多年前建成的,据说还是由巴比伦人所建。雅典卫城至今存有显赫遗迹,圣地,庙宇,圆柱,雕刻,2000多年来一直是雅典市最壮美的风景。法国的爱丽舍宫,最早是一位伯爵的私人宅第,后来被拿破仑的麾下大将,也是他的妹夫缪拉元帅用来作为公馆,装修豪奢,取名爱丽舍宫,再后来一直作为法国总统的官邸使用,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看看中国当代城市的建筑,许多地方依然追求短平快,很草率地便立起一幢高楼,不管它的形状,颜色,用料,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程度,想建,脑袋一拍,一年时间甚至几个月,便拔地而起,不几年却又变得灰秃秃、破旧不堪了。
我们对建筑如此随意,反映的是对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不尊重,对人的极度漠视,不管美观不美观,舒适不舒适,而对利益秉持偏执化的极度追求。城市应该像一幅画,无论哪个角落均有其相应着墨出彩的地方。而这幅画,需要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抱着精益求精、慎而又慎的精神,去完成散于它每个角落的元素,这个元素,便是渺小却又伟大的单一建筑,哪怕是普通民居,也不该有一丝忽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