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看到了阳明的大悟,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阳明的“为政”,以及在这当中,阳明如何继续研究学问。
阳明三十九岁的时候,到了庐陵知县做官。在阳明上任之前,庐陵是一个狱牒多的处理不过来,高低贵贱差距非常大,民风不好。阳明上任之后,他:均贫富、断诉讼、教化人民、绝火患、绝征税、绝盗贼、清驿递。这些举措就是顺着孔子的方向,庶之、富之、教之三步,让庐陵从一个乌烟瘴气的村庄,到了一个紧紧有条的村庄。
阳明从小就立下圣贤梦。他为官,是不是妨碍了成为圣贤呢?当然不是,因为儒家分为立己达人,而为官就是在行达人的这一面,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让自己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
阳明所有的作为都是围绕着他的圣贤梦,包括他的为官,和在这其中的讲学——
阳明说:“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阳明以磨镜为例,让人充满斑垢驳蚀的心好好磨一磨,这样才可以让仁心体现出来,感悟真理。这样,人才会是有方向的,为了上位的志向学习。然后像阳明那样:干什么都可以。做圣贤可以,为官也可以。
这里,我们还要辨析一下斑垢驳蚀、磨与心。
斑垢驳蚀,可以理解为本能、情感、没有道德理性这三层。总之,就是那些人与动物相同的点,或者没有德行,就会让人堕落的事物。
而磨,可以理解为磨心,让本性显露。也可以是带着上位的方向,去磨道德一下的层次。比如让思维更加敏锐,情感更加细腻,更加友善,甚至自己吃的更好。能够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去磨这些,而不会担心走偏,是因为又着上位方向的引领。当然,真正到达道德层次,并不会过于关注这些。到达德行层,并不是说以下的,就完全不需要。毕竟,人作为一种生物,不可能不吃饭。对于阳明,舍弃亲情,就是断灭种性。如果没有理性,也不可能到达德行。
而心,就是人的本心、善心、仁心。之所以阳明会把心比喻成镜,是当我们擦亮自己的心,自己的镜子的时候,就可以印证我们。我们对照着心,对照着自己的镜子,去不断用磨的功夫,擦亮自己。这也印证着阳明的“心即理”,当我们问自己的心这个镜子的时候,它就会照应出答案。
于我而言,我心中当然有许多斑垢驳蚀,而我正是需要去磨这些。第一位要修道德,最上位的道德,或者说是生命的意义。因为这是最高位的引领,只有又了这样的志,让是生命充实。于我而言,这样的志其实就是学习之后想要干什么,或者说使命是什么。以后,要去让思维更加敏锐。对于我现在的阶段,就是在各种领域尝试着思维的贯通。我想这也是这一课对于我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