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经验。明明是一个大神在讲解,你却听得云里雾里的。似乎还没有普通同学的讲解容易听懂。
又或者你学会了一样东西,但是去教别人的时候,却怎么教也教不会。
这是为什么呢?
学会了一样东西,不代表能教授它。这有两部分的原因。
第一,你在脑内建立了相应的模型。但不代表你对它有清晰的认知,更不代表你可以把它清楚的表达出来。
也许有人听到这儿,会觉得:“笑话!我自己的模型,我怎么会没有清晰的认知。这可是我的大脑,我的知识啊!”
但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的。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去搜一下汉语变调。
我们的汉语发音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有四个声调,有多音字,还有变调。
关于变调的资料里会写
当两个上声字在一起时,前一个上声变得像阳平。如:水手shuǐ shǒu读成:shuíshǒu
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变得像阳平。例:演讲稿yǎn jiǎng gǎo读成:yán jiáng gǎo。
当“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例:一半(yí bàn)、一定(yí dìng)。
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例:一天(yì tiān)、一年(yì nián)、一点(yì diǎn)
在重叠词中念轻声,例:看一看(kàn yi kàn)。
“不”在去声字前都读阳平,例:不够(bú gòu)、不对(búduì)
夹在词语中间念轻声,例:数不清(shǔ bu qīng)。
除此之外,还有形形色色几十条的规则。我当时看到就震惊了。其实大家平常说话,就是这么说的。没有人真的会把演讲稿读成yǎn jiǎng gǎo。
这些大家都懂,但我相信很少人能真的意识到,自己到底是怎么读这些音,也很少人那把这些规则写出来吧。
这就涉及到两个概念,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来区分。
隐性知识,是指没有被表述出来的,但的确存在于我们脑内的知识。而显性知识,则是指那些被表述出来,可以写在书中,教给大家的知识。
而做教程,就是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件事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很多经验,规则,在脑子里是很模糊的。想要精确的表达出来,经常非常困难。
于是很多教程会写得非常模糊。比如菜谱中的少许,适量。或者拳谱中画得很抽象的动作,中医的各种理论等等。这些内容,在有师父言传身教,大量的经验积累之下,才有可能传承下来。单是自己对着书学,基本上是完全学不懂的。
这样的知识,没有被清晰的表述,也不能有效的转移。拳谱只能算是备忘录,菜谱也只能作为参考。也就没有成为显性知识。这导致后人非常难学习,经验和知识很难进行积累。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收徒弟,要求天赋,悟性,聪慧敏锐。这多半是因为这些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没有办法被完全教授。
只有当菜谱里的少许,适量精确为多少多少克,按着做就能做出味道一样的菜的时候,才能说这样的知识变成显性知识了。
第二,知识诅咒
除了无法清晰的表述脑内模型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让你没法教授你会的知识。那就是传说中的知识诅咒。
即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也就很难把它给不知道的人解释清楚。
比如一位学术大拿,在给人解释一个简单概念的时候,可能会用很多很多本专业的术语。他其实意识不到,这些专业术语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懂了的人,弄不清不懂的人为什么不懂。就经常会产生“我都讲得那么清楚了,你为什么还不明白”的困惑。而对于不懂的人来说,你讲得根本就不明白,但他因为不懂,也很难表述自己哪里不明白。
这就是做教程的第二个难题,除了需要理清模型,表述清楚之外。还需要能换位思考,收集意见。多听听大家的困惑,努力理解他们到底是哪里不明白。这样才能更好的解答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的问题。知识才能更好的积累下来。
好的知识掌握者,不一定是好的教育者。不是所有学会了的人,都有能力教授自己会了的东西。
但如果你想这么做,就要努力克服以上的两个障碍。做出来的教程,才会是实用的,能帮助大家的教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