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到个名词,叫做「沉默的螺旋」,很有意思。
它指的是: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随着事态的发展,群体越来越倾向用单一的主流观点来发声,其他不同观点将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人群选择沉默的理由是什么?
一般来说,人的选择都是最优化的。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因为这个选项能够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或者说「趋利避害」。
在我看来,这个选择的好处在于——保持群体的一致性,也就是保护自己。同时,消除自己的恐惧感,降低生存的风险。
这一切都要从人的群居性说起。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群体的力量。
群体有一个特点,就是趋同性。简而言之就是——物以类聚。我们之所以一起群居,是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更细一点,也可以分更小的圈子。
如果一个人在圈子里和其他人明显不一样,那么他就会被圈子所抛弃,因为他违背了圈子趋同的特性。尽可能与群体保持一致,是我们能够在群体中继续生活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容忍异类的存在。
我们害怕成为异类,害怕成为被抛弃的那一个,这就形成了一种恐惧感。我们会根据主流观点,判断自己观点的一致性,如果不同,则趋向保持沉默,这样也就消除了内心的恐惧感。
所以「沉默的螺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然而这种自我保护一方面使个体利益最大化,它避免了个人可能承受的风险。另一方面,对群体却不是一件好事——意见领袖不一定都是对的。
当意见领袖提出的主流观点并非正确时,对整个群体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有灭顶之灾。很多公司的没落就就是因为错误的主流观点没有被质疑,而执行到了最后。
那么,主流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有哪些特点呢?
在我看来,可能有两点:
1、时间性:越早被提出,成为主流观点的可能性会越大。
2、权威性:提出者个人的权威越大,观点成为主流的可能性也越大。
所以,当一个圈子的权威人士在比较早期提出一个观点时,即使它不是正确的,却可能因为沉默螺旋现象的存在,而成为唯一的主流观点。
观点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慢慢壮大成最有力的一个,并且扫除了其他不同的声音。
进一步思考,既然存在「沉默的螺旋」,那么「沉默的发声」还有意义吗?
答案是:有。
只要有一个不同的声音,一个坚定的批判者,就能把群体带入重新思考的节奏,他们可能会开始深思:之前说的是对的吗?这样有利于陈旧观点的重新演绎,让群体开始验算观点的正确性,完善逻辑链。
群体认识到:当前主流观点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存在,仍然可以带有批判性思维去改进,「当前不是最好」——一切还有讨论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在异议的引导下,接二连三也会有不同声音站出来。
以下研究为依据:
1.当群体只有一个人与其他人观念不同,从众的数量也会下降到大约正常情况1/4(Asch,1955);
2.当群体中有人只是表达轻微的异议,甚至这样的异议都不被所有人认可,从众水平仍然会下降(Allen&Levine,1971);
3.异议的持有者无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还是普通人,都会使从众水平下降(Miller,1975)
有人就要问了:你一下说「沉默的螺旋」造成单一观点,一下又说「沉默的发声」能够引导对主流的批判,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不是一回事,「沉默的螺旋」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原理的现象,它表达的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本能。
而「沉默的发声」是一种对趋势的打破和对本能的克制,两者当然会有相互影响。
就好比人在减肥时,「想吃」是他的本能,但是他却有自制力去克制这种本能。用「克制」这个词,也足以见得本能的强大。
「沉默的螺旋」同样如此,世界上的大部分舆论还是被它主导着。
有没有办法消除「沉默的螺旋」呢?很难,因为人们无法消除内心对成为异类的恐惧,也无法消除权威人士的影响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观点独立发声,发挥出个体智慧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