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更新:2017.10.22 / 16:30
当前字数:8000 字
写作直播:
《 鲁英灿创作课:抄袭与借鉴,是在坦承不懂如何发展思路到质变 》
辅助标题:
《 鲁英灿创作课:化茧成蝶是易于操作的原创方法之一 》
作者:鲁英灿( 微信 ID:luyingcan )
您用赏金鼓励对您真正超值的原创作者。
请您认真阅读,确认文中观点对您超值。
本文的读者赏金鼓励名单,公示在文末。
我的文章都是给您写的。
我为您直播写作,您多次阅读、自主醒悟。
现在,静下心 ……
问:鲁老师,您怎样看待社会上那些借鉴别人作品的设计呢?就是抄得好的那种 ……
序
序 - 1
你提出了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即抄袭与借鉴的区别,以及二者跟创新、原创的关系。
这个问题,几乎已经成了设计院校在校生和从事创作的在职设计师的梦魇,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人们都在惊恐于别人说自己抄袭,同时,自己又像长了鹰眼和鹰嘴一样,以敏锐地发现别人抄袭为乐、以刻薄地讥讽抄袭现象为乐。
似乎是发现别人抄袭了,自己就高人一头了似的;似乎是讥讽别人抄袭了,自己就能够原创了一般。
一旦抄袭者争辩自己其实是借鉴,大家就会热衷于争论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 议论者们就这样不必亲自创作就可以貌似高屋建瓴而且学术高雅了。
于是,人们深陷于争论抄袭、借鉴的差别,热衷于对别人的抄袭、借鉴的批评和批判,却忘记了创作的关键是达成目标,而不是停滞在“原创的过程也一定要纯粹原创”的非此即彼的一厢情愿之中。
换句话说,太多人完全没想过自己其实根本不了解创作过程的原理和逻辑以及方法,就贸然开始了判断和批评。
说穿了,其实就是因为急于判断、急于求成、急于批评的思维习惯而愚蠢地跑题了。
……
这个问题,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屡屡被问及,虽然每次我的讲解都能够使得在场的学生们恍然大悟,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应该把我的讲解写成文章供更多人参考。
现在,我写这篇文章,来讲解一下这个问题的常识逻辑。
首先,我把我的主要观点先写出来,这样你就有兴趣看看这个观点是怎样推理出来的了 ……
序 - 2
我的观点简述:
人们一直都在纠结于抄袭和借鉴的区别,却没有意识到前者只是思路启动的载体、后者则是思路发展的初期而已。
关键的关键,是逐渐地、逐步地找到达成目标的答案,所以才需要思路的原始载体、灵感发散以及优选、优化直至从量变到质变。
抄袭、借鉴,其实只是思路发展的起始和初期过程,等到思路发展完善了,最终答案往往会与最初的抄袭、借鉴的载体有很大的本质差别。
达成目标的答案,会因为具体问题而不同,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事不同、因时常新。
所以,越接近达成目标,答案就会越显现出独特性、颠覆性,即创造性,也就是抄袭、借鉴、创新、创意、创造、创作直至革新、革命。
蜕故孳新、化茧成蝶、吐故纳新、凤凰涅槃,说的就是这个过程发展后的结果。
换句话说,有关抄袭与借鉴的争论,其实是人们只关注了过程,却忘记了真正重要的是结果,而真正达成目标的答案则必然是有着创意、创新、创造、创作直至革新、革命的特性的。
……
打个比方,可以理解为人们只关注了你是按照父母的基因传承长大,于是骂你抄袭了父母,却没有想到等你长大了,你成为了你自己创造的你自己。
正文
1
人类基因的特点就是遗传为主、变异为辅。
人类文化的特点也是传承为主、创新为辅。
这是地球生物的特征,所以,如果你从头就想彻底原创,实际上是不合乎地球逻辑的。
这就像孩子抱怨自己长得像父母、于是觉得自己失去了原创性一样,是完全不讲道理。
所以,在地球上,创作的过程,和人类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样,必然是从模仿开始的。
因此,强求创作的每个过程都必须是原创,其实是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就像是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每次的阶段性测验中都能保持成绩或者比以前的成绩高,明知逻辑上很愚蠢,但是家长们就是忍不住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
人类大脑,针对每个方向,都是在不断探索的,而且其过程往往具有不可预料的不断升降的曲线、折线特征,因此,必须意识到战略思维的重要性,而不是要求每个阶段都必须纯粹而且线性上升。
比如,中国的武器系统设计,最初是全面模仿前苏联,也就是抄袭,过了很多年,才开始自主改进,也就是借鉴,然后到了近些年,才达成了脱胎换骨的目标,我国的武器系统终于进入了全面自主创新、自主原创的创造阶段。
比如,观察一下梵高、毕加索和徐悲鸿先生等大师在初期学练绘画的作品和成名后的作品的迥然不同,你就知道了,即使是顶级大师,也是从模仿、传承开始,逐步找回自己、逐步探索而成属于自己的创作。
比如,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各类作品,都有一个人所共知的用词,那就是“数易其稿”,也就是都在不断地部分或者全面否定自己的阶段性成果,这才是“不断发展”的真实含义,直至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优答案。
……
这类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只是太多人忘记了格物致知、融会贯通、由彼及此的常识逻辑,也忘记了用战略思维看问题的常识逻辑,于是习惯了对这类案例视而不见,反而习惯了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战术思维,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不能鼓励思路不断发展,反而不断地用是否抄袭和借鉴来肆意阻断思路,最终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评论者都只能被迫停滞在过程之中陷于争论,甚至互相伤害 …… 所以才会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苦口忠告。
2
对原作进行模仿,就是抄袭。
对原作进行变化,就是借鉴。
抄袭得和原作几乎一样,就是山寨。
借鉴后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原作的翻版,那么也还是山寨。
之所以社会上有大规模的山寨现象出现,其实是因为人们误以为创造性的结果是凭空得来的了,一旦自己不能一次性地想出来创造性的思路,就以为自己没有创造力了,于是就干脆放弃研究创造力了,于是就习惯了停留在思路的最初级阶段,即山寨。
所以,抄袭和借鉴,其实都只是思路的起步阶段而已,没有任何必要在这个阶段就急于求成地急于判断和急于批评,因为这种负面的判断和批评会迫使思路中断,反而会造成创作被迫停滞在山寨阶段的结果,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普遍存在的山寨现象。
换句话说,必须删掉自己急于判断、急于求成、急于批评的臭习惯,学会鼓励自己不断发展思路,也要学会鼓励别人不断发展思路。
3
事实上,人们真的就是想抄袭么?并不是。
因为我们是人类的大脑,所以每个人都有着通过自主原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感的愿望啊 ……
只是各个设计院校的设计课里几乎不讲解原创是从模仿开始,经历变化、改进、适配、发散、优选、优化、归零、重启、进化 …… 直至达成目标的思路发展与实施的整个常识逻辑过程,也几乎不讲解创造力真正的乐趣在于思路的不断发展,也几乎不讲解创造力真正的成就感在于通过上述可操作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针对既定目标的原创性解决方案 …… 于是,无论是大学师生还是在职设计师,全都陷在思路起步的模仿阶段就不再前进了,反而在评论、评价方向上却能够争先恐后,其结果当然就是全民恶评,而这些恶评则有效地阻止了思路发展,于是只能是全民山寨了。
所以,抄袭之风盛行,其实是社会整体在坦然承认自己目前不懂如何发展、深化初始思路,也是在坦然承认自己目前不懂如何分析目标、如何达成目标 …… 也就是说,振振有辞的旁观者们,其实自己也只是处在这个现状水平中,看起来是痛心疾首,其实只是苛求别人创新、苛求别人原创,如果自己来做,就只好用对人对己的双重标准来狡猾地为自己辩解和装糊涂了。
作为创作者,承认自己目前不懂原创,其实更加光明磊落。
作为批评者,用恨铁不成钢替代不懂,其实是掩饰的狡猾。
4
为什么我们会停滞在模仿阶段就不会往前走了呢?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我们从小就受到了“阶段性测验”的教育模式的深重影响,而且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很重视这些所谓的“阶段性测验”的成绩,这就使得我们从小就对每次“阶段性测验”的成绩孜孜以求、斤斤计较。
所以,只重视阶段性成果、不注重最终结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人们不假思索地坚信“过程精致而且完美,自然就会导致优秀的结果”、“每个时期都了不起,最后才能出类拔萃”、“每件事都做对,才能导致最后的正确结果” …… 这种只能针对眼前利益进行评估的幼稚而且武断的愚蠢,比比皆是。
于是,就会自然形成同样不假思索的结论,比如“如果要用原创作品达成目标,那么过程中的成果也必然是原创的”,即“阶段性成果必须是原创的,才能导致原创的结果”…… 这样,就形成了在创作的开始就急于求成、急于判断、急于批评的弱智习惯。
这种急、急、急的弱智习惯,很自然就会演化成恶性循环。
因为对每个阶段的原创性的苛求,使得创作者不得不对自己不断自责、不断怀疑自己的创造力天赋,甚至干脆放弃创造力方向 …… 而评论者则因为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最初的“我批评你是为了你好”、“我只是恨铁不成钢” …… 的言论,在网络时代的匿名模式下,很快就会升级为恶毒攻击甚至人格迫害,于是创作者的状态就从愤怒逐步转向惊恐,思路的发展就会极为有效地被迫停止,于是创作成果就会停滞在最初的山寨阶段,而这种因为无法继续发展所导致的山寨成果又会被评论者们更加恶毒地攻击 …… 终于迫使创作者们不再乐于从事创造力工作,转而走向基本上不需要创造力的方向 …… 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都被评论者和攻击者们搞成了恐怖于创作的气氛,创作者就越来越少,于是山寨化的创作与设计就成了普遍现象。
现在明白了吧?山寨,源自于对每个阶段的原创性的肆意苛求。
其实就是一群不懂创作的人靠着对每个阶段的原创性苛求,逼迫创作型的人在中途放弃了创作,于是苛求者们终于如愿以偿地可以继续肆意批评。
最可怜的就是初学创作的初学者,迷茫、迷惘、迷糊 …… 充斥了这些初学者的心神,而人群却只知道根本不负责任地恨铁不成钢。
5
为什么人群那么喜欢急于判断、急于求成、急于批评呢?
因为啊,当人们不能够迅速地针对思路发展提出正面建议的时候,显得自己脑子反应快而不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地批评,这样就可以掩饰自己无能了,不是么?
而且呀,批评愈甚,似乎可以显得思考愈深,还能显得很负责任地怒其不争、恨其不力,这样,肆意批评就成了批评者最易于实施的掩饰自己无能的有效武器 …… 换句话说,就是巧言令色被当成了伪装深刻的捷径。
事实呢,谁都知道,跟亲自做事、亲自做成事相比,否定型判断、恨铁不成钢式的批评,不仅容易,而且可以显得反应迅速,还能因为可以肆无忌惮而显得文采飞扬 …… 所以啊,急于判断、急于求成、急于批评,其实是从古至今的旁观者们惯用的可以掩饰自己无能的狡猾而且有效的做法。
就像家长总是毫不犹豫地咒骂自己的孩子没出息、不如小谁家小谁 …… 表面上看着是为了孩子着急、对孩子负责任,难度却是低到了可以张嘴就来、毫不费事,是吧?可是实质却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根本就是用虚伪的着急来伪造自己对孩子负责任啊,不是么?
其实啊,自己无能,却对别人批评愈甚,其实就是色厉内荏。
事实呢,自己无力,却对别人批评愈狠,其实就是外强中干。
所以啊,批评,其实就是批评者在明明白白地在喊叫着“我不会、我不懂、我不行”啊!
可是呢,谁会省悟到“巧言令色根本就是色厉内荏”、“极度不满根本就是外强中干”呢?
……
我只能跟那些拿批评当正义的人说:
你确实有批评的自由,只不过你是在通过你的恶毒批评来告知大家你其实是无能、无力甚至无耻的事实。
再强调一次:
必须删掉自己急于判断、急于求成、急于批评的臭习惯,以使得别人也不再对你肆意指手划脚。
学会鼓励自己不断发展思路,也要学会鼓励别人不断发展思路。
动辄负面判断,无意义。
探索如何发展,最重要。
6
目前而言,人们对原创的领域十分糊涂,这是事实。
人群只是对抄袭和山寨非常敏感,却对原创这个领域拒绝研究,结果就是人类的大脑创造力被用在了对创作者肆意地进行冷嘲热讽的文采、幽默、深刻、恶毒 …… 上,这就形成了令人极为恶心的恶性循环。
设计院校,没有原创课程,更没有原创专业;设计业界,没有原创尊严,更没有原创奖励。
创作者们的探索,一直都处在可以被任何人肆意批评的危险境地,于是创作者们不得不心惊胆战、小心翼翼,甚至只能远离人群、离群索居,而那些批评者们却高高在上、毫无顾忌地轻易判断和否决,甚至在诸如“今日头条”之类可以匿名批评的平台饶有兴致地以随时批评的方式狂欢,甚至连自己的批评文字的素质低到了错别字百出都能视而不见。
这些批评者,仿佛不仅拥有了正义地位,而且还掌握了评判大权 …… 其实就是一群不以自己做不出来原创为耻的无耻之徒。
创作者们必须承受各种诸如学历、资格、出身、品格、相貌、口齿 …… 等等非难,还得具备商业化的天赋,否则就会被人谩骂异想天开 …… 穷了被人瞧不起,富了被人拉仇恨,只好夹着尾巴 ……
批评者们却可以老少咸宜、人人随意,轻松说几句话或者打几个字,就能把创作者的探索踹入地狱。
因此,如果你不是那种可以不在意批评者们的人,如果你做不到有意识地忽略那些恶意批评,如果你只能靠别人的评价作为前进或者停滞的驱动力,那么,你不适合做创作方向的人。
如果你想做创作方向的人,那么你就要有意识地远离那些不研究创作的人,有意识地寻找那些真实探索创作、安心实践创作的人,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所以,你找到了我。
7
小孩撒尿,每一次撒到地上的尿迹形成的图案都完全不同,但是你不能说小孩撒尿撒出来的尿迹就是原创作品,从而认为每个小孩都是原创艺术家、原创设计家。
因为,原生和原创是不同的、创新和原创也是不同的,创作与设计是不同的、艺术和设计也是不同的。
在创作领域,大量的用词都是模糊的、糊涂的、易于偷换概念的,这是事实。
人们可以很熟练地使用针对已有产品和作品的抄袭、山寨的负面判断用词,也能对诸如风格、流派等对已有事实的定义和分类如数家珍,但是对以未来为目标的模仿、借鉴、创新、创意、创造、创作、原生、原创、常识、逻辑、革新、革命、颠覆、目标、战略、预测、概念、策划、手法、试错、易稿、优选、优化、设计、渲染、验证、实施、修订等脑力运作的用词则稀里糊涂,因为脑力使用的原理、方法和实践,目前基本上是设计业界的盲区。
反而是施工领域的创造力,从古至今都远远高于设计行业。设计行业一直都在以苦苦思索为特征,结果是把创作搞成了不断证明找到答案、做出成果很艰难的苦差事,而施工领域则总是把探索创造性方法来实现各种高难目标作为职业荣誉并且以此为乐趣。
换句话说,人们大都只是山寨专家和批判山寨的专家,真正研究创作的人实际上少而又少,所以必然会被边缘化。
在设计业界,绝大多数设计师们实际上几乎是没有什么创造力的,这是事实。
好多设计工具竟然有着以百年为单位的古老历史而从未革新,即使是现代工具,也几乎都不是设计师们自己设计得来,这是显然到了不能再显而易见的证据。
所以啊,如果你只是不假思索地以为只要进入了设计行业,自己的身边就会每天围绕着创造力高强的创作者们,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是,你的身边,几乎全都是只能按照规范流程、教条规定做事的设计工人,只是大家都在用痛心疾首之类的话题故作高深、伪造玄虚、自欺欺人并且习以为常了而已。
因此,创作领域要想达到先进状态,还需要很多年甚至上百年,期间还必然持续面对设计业界中靠远离原创而既得利益的人群的肆意质疑、冷漠批评甚至恶毒嘲讽而举步维艰。
8
你现在是在校学生,不要陷在企图极度原创的非此即彼的坑里没完没了。
别说你是在校生了,你的老师、在职设计师、在职创作师、自由创作师,包括我,其实也都处在学习、成长和探索阶段。
这是事实,无论愿望。
你正在学习,毕业后你还需要成长和探索,所以,无论如何,你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任务并不是引领世界,而是扎实基本能力。
即使是你觉得学校的教学有南辕北辙之嫌,你也要认为这是学校领着你在做教学试错实验,而不要不假思索地以为大学里的教学就代表着正确、经典,也不要认为大学教授的和蔼可亲就代表着创作能力,更不要认为大学的设计成绩就代表了你的创作天赋,因为说到底我们仍然是山寨大国,而我们能够成为山寨大国,设计院校其实功不可没,包括我们往往盲目崇拜的前辈,比如梁思成、林徽因 …… 只要是结果出错了,那么前面的所有一切人和事,就很可能都出错了,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常识逻辑。
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大国,需要热爱创作的人们在享受孤独中持续做自主探索,我们没有必要把精力用在像普通人那样习惯性地从众、迷茫和愤懑、无奈的方向。
你的任务,只能是找回自己的脑力、找回自己的天才,从而成为不可复制的高手,即不可复制的你。
如果你想从在校生阶段就开始进行创造力、创作力的探索,那么我告诉你,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而不是你早已不假思索地习惯了的“向高手学习创作流程”,因为高手往往意味着天才,而天才的定义之一就是不可复制,所以你不可能跟着高手亦步亦趋地成为高手,这才是常识逻辑。
你只能是不可复制的你自己,所以你最关键的是找回你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其实指的就是自主探索能力,即有意识地使用你的人类的大脑去探索你的创作世界。
自主探索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观察、归纳、醒悟、提炼、简单化( 也就是不断寻找钥匙眼 )。
古称“格物致知”。
我称之为举三反一、由彼及此。
下面,我简述一些我针对抄袭现象而做的观察、提炼,供你参考。
希望这些提示能够促使你启动你自己的大脑、睁开你自己的眼睛、使用你自己的心智 ……
9
跨界雷同,不能叫抄袭。
比如把沙发做成了高跟鞋的样式,比如把木地板用到了墙面或者天棚上,比如室内的地面使用了室外花园小径的鹅卵石,比如室内用了室外庭院灯,比如室外的庭院灯使用了室内的台灯样式,比如室内桌子用了室外拱桥的样式,比如沙发看起来像座桥,比如房子看起来像艘船,比如窗子看起来像舷窗,比如门把手看起来像方向盘 …… 都是跨界雷同,但是却创造了崭新的体验,这是创造了新感觉的创造力。
比如家喻户晓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主要的旋律其实是几乎直接照搬了越剧中的曲调,还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交相辉映来模仿了越剧中的对话模式,甚至还借鉴了京剧的倒板和越剧的嚣板来烘托气氛 …… 但是没有人会说《 梁祝 》抄袭,反而会说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造了经典和辉煌,是吧!这就是重新整合、创造不同文化的融合的新体验的创造力。
再比如,二战的时候,隆美尔把 88 毫米高射炮平射,当成反坦克炮使用,结果极为有效,虽然炮还是那个炮,但是从高射炮领域转向反坦克领域里使用并且大放异彩,解决问题的效果极好,这个创意,其实就很有原创性,因为以前没人想到过还可以这么做 …… 这是跨界雷同,但是创造性地解决了新的领域的真实需求,这是创造了新答案的创造力。
后来,德军按照这个思路,把 88 毫米高射炮改装到虎式坦克里,又成为了大威力坦克炮,虽然这种改装需要很强的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但是相比隆美尔第一次把高射炮当成反坦克炮使用而言,则只能说是思路借鉴、思路延伸而非原创了,但是仍然有着强大的创新魄力 …… 这是延伸思路的创造力。
……
这就是跨界雷同的创造力。
这类的案例实际上比比皆是,只是在设计业界,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这些原创、创新、创作,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误以为创造力就等于凭空生造,也就是类似于小孩子一样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仍然充斥在设计行业,其实是设计学界和设计院校的浑蛋所致,这是目前的事实。
一步一步来吧。
10
类型雷同,不能叫抄袭。
比如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不能说是抄袭了埃及金字塔;比如金字塔形的屋顶不能说是抄袭了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比如高层建筑交通核在中心或者偏置,不能说是抄袭了别的高层建筑;比如用了欧式柱式,不能说是抄袭了外国古代建筑;比如用了大屋顶或者坡屋顶,不能说是抄袭了中国古代建筑;比如大家都用了方窗,不能说抄袭了第一个使用方窗的建筑 ……
这就像是双眼皮,你不能说你长了双眼皮,于是其他人长了双眼皮就是抄袭了你,因为双眼皮是一种可以通用的类型。
11
细节雷同,不能叫抄袭。
比如使用了相同的墙面材料,不能叫抄袭;比如使用了相同的图案,不能叫抄袭;比如使用了相同的颜色,不能叫抄袭 ……
这就像是皮肤,你不能说你是黄皮肤,于是其他人肤色和你相似就是抄袭了你,因为肤色是可以通用的细节。
……
待续 ……
本文在写作直播的过程中,惊喜地收到了邢德胜( 100 元 )、张智军( 100 元 )、姜廓( 100 元 )、杨金龙( 100 元 )、刘敏( 50 元 )、王波( 100 元 )、赵欣( 100 元 )、袁梦姣( 100 元 )、范耀光( 200 元 )、芦闯( 100 元 )、谭皓元( 200 元 )、鞠小强( 100 元 )、王靖绪( 100 元 )、黄振亮( 100 元 )、力方十叶( 100 元 )…… 的赏金鼓励,我代表本文所有读者感谢您慷慨高尚的赤子之心,更敬佩您开始对自己负责任而远离消费娱乐的花钱习惯、鼓励原创作者乐于持续写作并以此接近好老师进而振作自己的用钱新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