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总是乱糟糟的……
小到打破玻璃瓶,不讲卫生,弄脏屋子……
大到去摸电插座,砸坏电视,吃脏东西……
一律不让,还是一律不管?界限如何?每个忧心教育的父母都为此有过苦恼吧?
我们今年世界读书日,给当当买的书里,有一本充满争议的书,名字叫:《大卫,不可以!》
绘本几乎都是由跨页的图画组成,每一张都是一个叫大卫的孩子在捣乱,然后配上妈妈的话:大卫,不可以!大卫,不要吵!大卫,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当初获得美国绘本届的奥斯卡,凯迪克大奖的时候,就有很多育儿专家表示,这本书传递了不好的价值观和不正确的育儿方法。
育儿的关键,在于理解
先弄清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自然就好理解孩子的行为究竟是为什么。
人类学家发现,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这些年,大部分的进化产生于6岁之前。6岁之前的人类大脑,是最活跃的进化的黄金阶段。
成年人的大脑静止不动,消耗的能量大概占整个身体的20%,而6岁之前的儿童,整个数值能够达到惊人的60%……也就是说,就算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儿童的大脑也在飞速的思考,这也是他们在6岁之前,身体发展缓慢,但脑袋整体比例很大的根本原因。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曾用“能量怪兽”一词,来形容6岁前儿童的大脑。
可是既然他们的大脑消耗了这么多的能量,但很多事情却依旧做的乱七八糟呢?是利用率不高吗?
其实不是,他们的大脑很不擅长“计划”的能力,对于事物将要发生的走向没有任何的计划,是孩子做事乱糟糟的原因。
相反的,他们更喜欢变化,他们擅长在变化中寻找,寻找自己更适合、更有效的生活手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儿童对待世界的方式,不像是成年人,而更像是科学家
观察——发现——假设——求证
这些都是科学家探索世界的步骤。
成年人经常会惯性思维,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决定未知的事情。这是儿童远远优于成年人的地方,也是最可贵的事情。在管教孩子时,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情况下,大胆的让孩子去试错吧。
六岁之后,即使是孩子可能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想要靠自己探索世界的欲望了,所以,请珍惜他们六岁之前,活蹦乱跳,没心没肺的乱糟糟的童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