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带诺诺在广场玩,我跟他说“诺,咱们蹲下来看要不要尿尿好不好”,他不理我。大概过了5分钟,可能他感觉到了尿意,此时此刻的他是站着的,他正打算蹲下来,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就只能半蹲着马步尿尿。尿完之后,特别兴奋,自己拍着手。然后指着自己的一滩尿,嘴里说“拖,拖,拖”。平常在家里的时候,他尿在地上之后,随手就用拖把拖干净了。可是在广场没有拖把,我跟他说“咱们没有带拖把出来,不能拖,怎么办”,他不乐意,一直喊着“拖,拖,拖”,生气的要用手去“拖”地上的尿。
为了顺利完成他“蹲着尿尿的秩序感”,不破坏他的成就感,我从广场草地里找来一支枯掉的树枝,前头缠上几层纸巾,他愉快的用树枝在地上拨来拨去,等到尿液散去大部分之后,他才满意的把手里的树枝扔掉。然后,自己一边拍手,一边哈哈笑。
在让他学习蹲着他尿尿的阶段,只要他成功蹲着尿尿一次(哪怕开始只是一点点,后来又尿裤子了),我们就拍拍手、笑着鼓励他。一次次的练习,他已经习惯了“蹲着尿尿——妈妈开心——诺诺有成就——拍拍手,还要笑——最后要用拖把拖地”的流程。这个流程对于1岁7个月的他来说,是认知上的一大进步——秩序感的建立。
2、在外面坐摇摇车的时候,如果他没有穿尿不湿,为了怕屁股凉,我会用随身带着的衣物垫在他屁股下。今天在外面坐摇摇车,坐了不到1分钟,他就要下来,然后跑到手推车旁边,一直喊着“拿,拿,拿”。刚开始我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以为他是要我拿吃的给他。我给了他一块饼干,他不要,嘴里一直喊着“拿,拿”。我蹲下来问他,“妈妈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你做给妈妈看好吗?”。他真的听懂了!他拉着我的手,走到摇摇车旁边,用手拍拍摇摇车上他屁股挨着的位置,然后再拽拽他自己的裤子,半蹲着指着他的下面,还“嗯嗯”的喊着。我瞬间就明白了!他在告诉我他屁股下面没有垫东西!因为他没有穿尿不湿!
可是,今天我没有带多余的衣物来。于是我把自己的外套脱掉,垫在他屁股下面,他开心的笑着,愉快的坐了3元钱的摇摇车。然后用手指了指我的包,“拿,拿”,这回我知道,他是要饼干吃!
3、在小诺1岁4个月左右的时候,每次准备外出,我都会跟他说“妈妈要换鞋子,还要拿着包和诺诺的水杯”,他都会仔细的观察着我做的每一步流程。次数多了,他就习惯了这样的流程。
现在每次他想出去玩的时候,他就打开鞋柜把我的鞋子拿出来,放在我面前,然后一边喊着“包,包”,一边去房间里找我的包。找到我的包之后,他就把包跨在他胳膊上,拖过来给我,然后两只手高举着,嘴里还喊着“抱,抱”。等到我做好一切,抱他准备出门的时候,他会喊着“杯,杯”。这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再指着门说“门,门”。直到关上门出去,他才能愉快的笑起来。
回到家之后,有的时候累的没有换拖鞋就直接坐在沙发上。他会很焦躁的指着我的脚说“鞋,鞋”,然后跑到鞋柜,打开柜门拿拖鞋给我,等我换完拖鞋,他会把换掉的鞋子再放进鞋柜里。然后,才能愉快的玩耍。
4、睡觉前,必备的一个流程是念绘本。有一次,累的忒狠,没有喝牛奶就睡着了,自然也没有念绘本。12点多睡醒了,吃了几口奶,突然就从被窝里钻出来,自己下床了。跑到爬爬毯上,拿起一本绘本又爬上床,递给我的时候,嘴里喊着“书,书”。估计是想起晚上睡觉前没有听故事。我又翻开绘本,念给他听。还没有读完三页,就又睡着了。
有的时候,不得不感叹习惯的力量。对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这些微小的习惯,恰恰是孩子建立稳定秩序感最好的手段。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如果没有关注到孩子对秩序感的敏感,以及对和谐秩序的渴望,或者给孩子所提供的生活环境缺少秩序感,让孩子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可能会让孩子有些无所适从,产生心理上的焦虑。
或者说,孩子自己想探索秩序,却被父母打破。家长不理解孩子做这些事情的动机,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予理睬,甚至还大声呵斥。这样做,不仅会破坏孩子形成秩序感,也会让他的内心产生紧张和恐慌。
秩序感,以及秩序感遭到破坏之后的重新建立,是幼儿时期孩子教育应特别关心的事情。强调秩序,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一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和环境里。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拓展自己视野的过程,也是一个秩序不断被打破以及重新建立新秩序的过程。
秩序的背后是孩子习惯的养成,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能说明它的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