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单声狗的我表示一脸懵逼地瑟瑟发抖,但这本书或许可以解答一二。
《爱情笔记》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一部长篇小说,读完后我给它的评价是故事两星,文笔三星半,思想五星。因为讲道理,这是一本披着爱情小说名头的哲理小说。
故事两星,不是在贬低,只是表明这个故事的通俗与普遍性。作者根本就没有刻意去创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以自己经历和大众最常见平凡的恋爱经历为蓝本,在最简单平凡的故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想法。
这个故事讲述一对青年结识于巴黎至伦敦的客机上,随后便是交往、同居、分手。结构很完整:浪漫邂逅、热度升至顶峰、后犹如花香渐淡开去、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又一段爱情拉开序幕。故事发展的没有一点意外,但也就最适合大部分人的爱情经历。
文笔三星半,这毕竟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能苛求太高。文笔没有很突出的特色,内容主要以对话和心理活动居多。他的文字读来虽然没有那么风趣幽默,不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但也不至于枯燥无味,让人读不下去。
稍显平淡的叙事夹杂着大量的思考,每个章节有一个明晰的主题,于是不那么生动的笔触也恰好能让人慢慢去读,慢慢思考他的问题与想法。
而思想我给了它五星,是因为被作者的引经据典和知识的储备量所深深折服。他在一个最简单的故事里,用哲学和心理学逻辑缜密地分析了整个恋爱的流程 。
《爱情笔记》故事的脉络尘世间,没有什么比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她让人甘愿放弃独身的自由,而苦心竭力寻找另一个人给自己套上枷锁,以达到自我屈服。
故事开始于一次飞机上的邂逅,男主角对邻座的女主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梦幻感,初次遇见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正如我们所相信的冥冥中的缘分,他也相信是上天安排他们在此时此刻相见。
克洛艾和我在十二月份的一个早上乘坐同一辆飞机的概率事情1/5840.21,在一架飞机上克洛艾和我相邻而坐的可能性是1/162.245,然而我们还是相遇了,肯定有谁在高空之上摆弄我们的命运。
男主震惊于爱情宿命论的不可思议,世上竟然有如此多的巧合,让她坐到他身边。心中虽然难以确信短短一次旅程过后他对她产生的竟真的是爱情吗?却依旧自我认定他们就是天造地设最适合的一对。
我意识到,她就是我痴痴寻找了一生的女子,一个符合我梦想的精灵。她的微笑、她的双眸、她的幽默、她的书癖、她的焦虑、她的智慧,她所有的一切都与我的理想完全吻合。
当飞机到达目的地分开之后,他就无可救药地沉浸于对她的思念与见不到她的失落感之中,他不明白短短几个小时的相处为何有如此魔力?他更不懂的是他对她产生的爱因何而生?
他们只是谈论了一下飞机上的自救指南,她也没有美到突破天际,他们只是坐着并没有其他接触,这爱是如何诞生的?是生物方面分泌的化学物质刺激,还是神秘学的气质相合,亦或是神学上的爱神的操控?他不得而知。
分开之后,他会坐在电话前犹豫半天思考电话中如何说话才能符合她心中的要求而不破坏自己的形象。他将她的形象完美化,完美到让自己会产生巨大的自卑感,进而怀疑自己到底配不配得上她的青睐。
一个人对他人的美化可以达到可怕的程度,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忍受。每一例相爱都是希望压倒自知之明的伟大胜利。
充满自信地去吸引我们不感兴趣的人是非常容易的,欲望中包含的郑重成分阻止了爱情游戏中所需要的漫不经心;从心上人身上发现的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又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这些都是爱情中具有反讽意味的事情。
对象的完美化和自我的自卑感造就了爱情中的忐忑与未知,而这种挑战感却也侧面刺激到人的颤栗点,让人沉浸身心到这个游戏中,迷醉于情绪的波动。
当女主不回男主电话时,电话就成为了女主她手上的刑具,折磨着男主,使其心态动荡,紧张感难以化解。流畅的生活变得迟滞,语言变得生疏,行为变得笨拙。如同新手演员第一次上舞台,却发现自己把台词全都忘了一样错漏百出。
之后的约会更像是一次次惊险的谍战,摸清敌人的喜好,伪装自己的外表,努力去做一切符合敌人心中理想的行为,收起任何可能让自己失去后续剧情的行径。
过程中他要打探对手的情况,克制自己的表现,还要不让事情发展变得糟糕,更不能沉默的逃避。
沉默是致命的指责。面对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人,沉默即暗示他令人厌烦;面对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沉默不语变让你相信正是你自己沉闷得令人生厌。
这是一种态度,认为富有魅力(即吸引她)就要消除所有个性,认为真正的自我不可避免地会与心上人的完美发生冲突。
可是当长征般的爱情游戏终于到了胜利的关头,完美化的她与自卑化的自我在一起之后,荒诞的事情发生了。触及灵魂的快乐爆发之后,巨大的幸福来临之后,人的信念也常常会产生动摇,同时生出一些“奇怪”的想法。
首先是对完美的怀疑,因为一开始单恋时他会想,他是那么平凡、丑陋、愚蠢的一个人,而她确是美丽、聪慧、富有魅力的完美典范,她怎么可能会爱上他?
所以等到她回应他的爱,他却感到了震惊。她那么一个完人怎么会爱上他——品味如此之低,竟然看上了他这种人,她又怎么可能如他希望的那么美好?我们如果要相信心上人在某些方面胜过我们,就总要面对这话荒谬的疑问。
伴随着对心上人更多的了解而产生的失望,如同完美的交响曲开始出现杂音,于是第二个疑问产生了,他到底爱上她什么地方?
像那些想都不想就回答“爱你的眼睛”“爱你的笑容”此类的答案,都只是被兴奋情绪所感染做出的回答。如果你真的只是爱那双眼睛,那她眼睛只要不瞎你就会爱到永远吗?
于是他开始在心里全面的分析,从她的性格、语言、气质、外貌、爱好到她的某个小癖好、嘴角的痣、读书时的头发披散的美丽,他发现他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他感觉没有一个点是最初始的动机,但又每个方面都蕴含着他对她深切的爱意。
爱的就是她吗?当我再一次看着房间那头的沙发上阅读着的克洛艾,我在心中问自己,或者只是关于她的嘴、她的眼、她的脸的意念组成的一种想法?将她的表情扩展为她的整个性格,难道我不是错误的使用了转喻,错误地将喻体当作标志和象征,取代了本体?
于是当时间慢慢行走,他们往往会因一件小事而产生争吵,比如对某个电影的看法、某个歌手的喜好、午餐的选择乃至于一双高跟鞋审美的不同。
眼泪,爆发,冲突,内疚,道歉,和好。感情在一次次或大或小的争吵中走向两种发展。一者因为双方对于情绪的协调不到位而较早夭折,而另一者却因为双方找到了相处的诀窍而让感情更加深厚。
毕竟了解越深,就要越能包容对方的缺点,越能避免冲突的产生。书中的主角找到的诀窍是幽默。
幽默意味着无须直接的冲突,你就可以轻松越过一件恼人之事,目成心许,无须明言就做出了一个评判。
幽默标识出产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之上的恼怒,每一个玩笑背后,都是一次对差别甚至是失望的警醒,但这已是无害的差别。
当两人不再能把差别化解成玩笑,那么这就是他们停止相爱的信号。
于是爱情的时间线得以继续,感情亦俞久俞深。当感情浓厚到某种程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依赖,被你的肉体和精神所记忆时,感情的另一种劫难便要到来。
那就是对幸福的惧怕,惧怕一生所求的幸福就是如此触手可及,害怕幸福来得太简单可能失去的也太轻易。从而患得患失,开始畏惧和胆小,开始珍惜眼前的一切。可有时候,你越珍惜某个东西,越轻拿轻放,它就越易碎。
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脱时间的纬度。今日你愿意为了某个人付出一切,将来几个月后你就可能为了避开她而掩面绕远路而行。如果你认定了这份爱已经成了你生命的意义所在,那爱情的消逝也就意味着你自身某部分的消亡。
于是大家开始谨慎,但心里都开始明白。
然而我们还是一直都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称之为爱的东西,也许是更为复杂、最终并不令人满意的现实的缩略而已。
伴随幸福而来的问题也是源自幸福的罕见稀有,使人一旦接受,就会焦虑,害怕幸福短暂。
这种时候,人的神经往往比较脆弱,经常会从常见的小事里诞生出悲观的意象,让你再度陷入神秘学的漩涡。比如只是生个小病,你就会想它是不是隐喻着什么?是不是代表着某种未来的可能?是不是悲观未来照进现实的提醒?
但现实其实也很可能如此,当爱到达顶点时,某一方突然失去了兴趣,时间磨平了激情。抵制不住诱惑而让这段感情提早结束。
故事中的男主是从一次做爱的高潮感受到了女主的变化,他察觉到了她已经失去了激情,在虚假的逢迎。
起初我难以想象一个持续3.2秒的谎言会和谐的存在于一个由八个0.8秒的挛缩组成的序列之中,而最初的两个0.8和最后的两个0.8(共3.2秒)是真实的 。
很老套的剧情,女主开始对目前的生活产生厌倦,开始对男主失去热情。直到某次醉酒和男主的朋友上了床。
但或许是事后感觉到愧疚,感觉到心里良心难安。她重新对男主表现出关怀与爱,开始超脱过往的包容。
男主他在生活中感觉到了她态度的变化,现实她开始对各种小事吹毛求疵,将他和其他男人去对比,故意装作不懂曾经两人间的“暗语”。
但他不敢相信,昔日那么浓烈的爱怎么会消退,那么相爱的两人又怎么会开始变得像陌生人。于是他假装的很不在意,假装的一切如同往昔。
爱情遭到毁灭的情人不能接受毁灭的事实,仍然如往日地行为处事。他们徒劳地以为,忽略死刑的裁决,就能阻止死亡的脚步。
事情变得像一个悲喜剧的剧本概要:一方面,男人把女人当做天使;而另一方面,天使把爱当作是需要变化的事物。
但假装终究无法长久,男主他的烦躁苦闷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与情绪,他决定反击,采用他所称之为的爱情恐怖主义,即冷暴力。
恐怖分子在假设自己的行为会恐怖得足以产生达成协议的威力时,他们就是在进行一场赌博。
爱情中的恐怖主义也是如此,寄希望于以暴制暴能够挽回即将逝去的美好。他就像一个孩子,用着孩子气的方式想要得到大姐姐的关注。
他开始在小事上也对她进行嘲讽打击,开始表现的漠不关心,也对其他女士表示兴趣。他以为这样可以用嫉妒留住她,可当她看到他对其他女士表现出兴趣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时,他好像听到了什么声响,像是心碎的声音。
生气的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发出极度矛盾的信息,哀求着求助与关注,然而当这一切到来时,却又拒绝,希望无须言语就可以得到理解。
终于,在最后一次尝试拯救感情的旅行中,同样在飞机上,女主哭着像男主坦白了一切,做出了分手的决定。男主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依旧不敢置信的希望是个玩笑。可在女主汹涌的泪水中,他只能收起脆弱去安慰她。
克洛艾的心力交瘁暂时平息了背叛的责难。她的泪水暂缓了我的痛苦。这可笑的局面没有被我错过?恋爱者安慰着因为背叛他而心烦意乱的伴侣。
下了飞机后,麻木的他收到了女主托人送来的分手信。
他遭受打击之后,连续几日都在酒店里空洞无神,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汹涌的回忆,无法断绝的质疑充斥着他的脑海。
他认为克洛艾背弃了道德,因为她抛弃了一个日复一日给予她慰藉、鼓励、支持和关爱的人。他任凭泪水流淌,一面判决着她的恶,又一面思考错的是谁。
令人吃惊的是,爱情的拒绝通常是形成在道德的语言中、对与错的语言中、善与恶的语言中。似乎拒绝或不拒绝,爱或不爱,是自然而然地属于伦理学的分支。
但善与恶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呢?难道就凭借经验主义判定拒绝的一方就是恶吗?
她的不能再爱他,又凭什么在道德上等同于恶,难道强制她违背内心去假装爱他就是善了吗?那难道不又是一种恶吗?
人人都把那些给他带来快乐使他愉悦的事物称之为善;令他不高兴的事物称之为恶。人人都处于不同的境况,于是对善与恶的区分也讲不同。
他认为克洛艾负有罪恶,是因为她让他悲伤不已,而不是因为她天生是罪恶的。这只是他的价值体系对情形的辩护。以至于悲伤的一方发出“难道被爱不是我的权利,爱我不是她的责任?”这种感情化的质问常常会从失去理智的人口中说出。
而那时,基本就是爱情恐怖主义的另一种表现?也是爱情宿命论的又一个显像?
但当主角意识到责任其实并不完全在与她之后,却又落入了另一个自我否定的深渊。作者称之为心理宿命论。
当不幸降临时,我们会越过寻常的因果解释去看待它们,从而理解为何单单是我们被挑选去接受这可怕而不可忍受的惩罚。事情的毁灭程度越大,我们越容易为之赋予一个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意义。
心理寄托的对象的离去,动摇了男主他的信念,他认为这是在提醒他精神的脆弱、心智的无能及缺陷。他感到自己开始失去引力的束缚,开始一步步崩溃瓦解。
极度的绝望中,他却又能感到意识的清醒。但思考的确越发极端,他感觉自己是丘比特的玩物,注定要接受这个难以承受的惩罚,所有的一切都是他曾经犯下的过错的结果。
他开始从过往中寻找意象,寻找悲剧的征兆,来论证自己应受此罚。他想到了童年,可能是父母的离异让他患上了家庭恐惧症,从而将一切搞砸。他相信轮回从他父母的悲剧应验到了他的身上。
他俞想便俞煎熬,俞难受便俞想寻求解脱。于是,思想的无解导致了另一方面的极端。他决定自杀。
我无法让他人分担我的苦难,因此苦难肆意蹂躏着我。我蜷缩在床上,窗帘拉上了,最轻微的响声,最微弱的光线都会激怒我。冰箱里的牛奶馊了,抽屉一下没有拉开,都会让我异常气恼。看着一切从我手中悄然溜走,我得出结论:要重新获得至少是一定程度的控制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自杀。
他决定吞药自杀,为此将所有能找到的药片倒在桌子上,他认为这足以结束他的生命。而在吞药之前,他如此想到:
遭爱情抛弃之时,还有什么比自杀更明智?如果克洛艾真是我全部的生命,那么为了证明我的生命不能没有她,我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不是正常之举?如果曾被我声言是生命意义之所在的人现在却在为一个在圣巴巴拉山沟里有住房的加利福尼亚建筑师买圣诞饼干,而我还一如往日地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不诚实?
他开始幻想对方听闻他死讯后的模样,想象她自责愧疚的表情,震惊失措的慌乱,这让他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发泄感 。
想象着这是自己愤怒最强烈的表达,因为这是克洛艾间接杀死的他,她的余生都要在悔恨中度过。
他随手抓了一把药片塞进嘴里,但是当看着嘴里开始冒出泡沫和橘黄色的泡泡,胃里开始痉挛发出剧痛时,却又开始被自己这没有条理的自杀吸引了。
生死之间,理智开始回归。如果自杀是为了报复,但他死后如何能看到他的目的是否达成,也就是怎么去欣赏克洛艾的悔恨表情?
我忘了杀死我自己,我的生命也就随之消失,从而也无法从自身灭亡的情节剧中获得快感。
或许是幸运女神的眷顾。他抓的那一把药片只是维他命泡腾片,所以除了折磨了他的胃一通后,并没有造成什么恶劣的后果。而他却开始摆脱那个极端的思想,并于生死之中想到了基督。
“如果一个人能为所有人理解,那么他会有多伟大?”他想到他不能继续责怪克洛艾下去了,因为那只能证明克洛艾眼光的不足,因为她的肤浅,才会抛弃他投入一个另一个建筑师的怀抱。
他开始从她的各个不好的地方重新分析她这个人,最后得出结论:她只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她的美丽只是浅薄的外表,蒙住的是更没有魅力的内心。
他在痛苦之中恍若得到了大智慧,开始悟透这些尘世男女的行径。
情结只是曲解的心理学把戏,使每一个失败和耻辱获得相反的意义。
他在死亡面前获得的基督情结让他从自我厌恶的状态重新回复了自信的心理健康状态。
他开始认为克洛艾背弃的行为只是值得让人轻视,或许至多得到同情(圣人状态下的同情)。既然已经结束了 ,那就无须再沉迷其中。
然后时间再次带走了圣人状态,他虽然偶尔还会触景生情,被那些场景给带入旧日的回忆,但却已经掌握了坚定内心的武器。
物质世界不让我忘记过去,生命比艺术还要残酷。
看着这些昔日的旧物场景所带来的回忆,他明白了世界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变化。那些所构成他记忆的东西如何解读从来都是他内心状态判断的,而物质本身却不会产生变化。
他开始习惯,习惯一天天淡去的关于克洛艾的记忆,直到最后关于她所能想起的只剩那么几个最深刻的回忆,他终于完全的走出了那段感情。
时光让一切都变得自然,他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分析爱情。
但是对于爱情,智慧又有什么见解?它是不是应该完全被抛弃,就像咖啡或香烟?或者应该偶一为之,就像一杯酒或一块巧克力?爱情与智慧的立场是不是截然相反?哲人是失去了理智,还是只是早熟的孩子?
但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有巨大的差距。就算是看透了事情,情绪依旧会克制不住的波动。
男主他为了快刀斩乱麻把爱情的愁绪割断,他想到自己就算是看透了爱情,但有时候也做不到理论上的处理方式,那不如干脆利落进入禁欲主义永远不再踏入爱河。
从此,我将退入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修道院,不见一个人,俭朴的生活,严格地学习。誓言一生贞洁,不与人相见,不与人交谈,就这样在隐修院度过余生。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某天晚上,当他看到蕾切尔小姐的眼睛时,发现自己已经迷失在那对双眸里。
他警醒过来,禁欲主义也有局限。爱情的不可避免难道就等同爱情的缺乏理性?禁欲主义难道不是一种懦弱?逃避爱情隐修克己难道不是去当个懦夫?
我们总是蒙住自己的眼镜,提出一些简化问题的答案,从而回避问题的复杂性。
爱情的复杂并不是采取某种主义就能解决好的,为了解决爱情中的不和谐、协调智慧的需要以及智慧可能存在的无效、协调迷恋者的愚蠢行为和迷恋的不可避免。他还需要继续思考和实践。
于是他邀请了蕾切尔共进晚餐,而当他仅仅想到蕾切尔的面孔心中就闪过的颤栗感觉,他察觉到他又一次坠入爱河了。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以一个跟开头类似的钟情于一个女孩结束。
这本书对于我这么个单身狗来说是挺震撼的,并且感觉从中收获良多。虽然书中的分析都只是作者的一人之言,有些人不见得同意,但总归还是有些道理的。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个爱情道路上的参考我觉得还是配得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