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睁开双眼望向窗外,一条跨海大桥延伸到对岸,我努力地撑了撑眼,可视线还是模糊着,我看不清眼底的车水马龙,观不见桥那边的高楼大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视力从毕业时的裸眼无妨,到如今带上眼镜也未必能看清远方。
想起大学时候,一位同班女生跟我说:“第一次见你在校道社团摆摊的时候,从你面前经过,那时候看到你的眼神是那么的坚定,我仿佛看到里面有光。”
看了看工卡照,那是我大三时拍的正装照,看上去比现在的我精神多了。工作两年,朝九晚十一的生活里只剩下工作与睡觉。不记得多少个难眠的夜晚,独自一人身在异乡,对月当空想了良久,然后默默发出一条鸡汤朋友圈,继续加班。回过头来,才发现800多个日子过去,已步入25岁中年的我,把生活熬成了一碗苦鸡汤。
究竟是把一件事情重复做了两年,还是花了两年时间重复做了一件事情
大学时班上有位同学,没毕业的时候就“辍学”下海参与创业去了,这两年辗转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跳槽过好几次,但始终在同样的方向上修炼着,是个典型的90后互联网职场人。有几位大学相识的朋友,毕业后即创业,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的方向和行业都发生了好几次翻转,现在也算是逐渐稳定下来,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而我自己呢,进入公司两年,在同样的岗位,甚至是同样类型的项目上,一直默默地努力工作着。
职场即社会,社会如大学,我们这一代刚脱离象牙塔的90后,进入大染缸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成长着。两年,就像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一样,有的人想开了,寻找或者坚定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的人还迷茫着,只能顺着潮流或者现有的轨迹滑行着。不同的是,校园里我们还有图书馆、湖边、操场上的闲庭信步去思考和探讨,而职场里更多的是习惯性忙碌过后的慵懒与不知觉中更深的迷茫。
我问过公司里面工作八九年后决心想离职的同事,问过初入职场刚到三四年的同辈,问过同一天入职如今在类似岗位上做着差不多事情的朋友,这些年来在工作中多学会了什么,所谓的经验是否让自己有底气说这些年没有白过?可惜,在他们以及我自己的答案里,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自信铿锵的声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了职场新人的身份,每天打两次卡上下班,习惯了按照已有的流程和过往的经验,重复地做着一件称之为工作的事情。时间是磨人的,时间的打磨会留下痕迹,却也最怕,时间的消磨没有留下任何印记。
别把平台当能力,别把熬夜当做值得炫耀的努力
作为一所小本,毕业时能够进入知名大公司的同学都是让人羡慕的,很不幸,刚毕业的我也是其中“让人羡慕”的一员。公司很大,每一年招聘进来的应届生也很多,管理庞大的准则就是规范。于是,我们接受着公司标准的培训课程,按照经过几代人设计、执行、优化后的流程一丝不苟地作业着,就像工厂里的机器,严格执行着每一个设定好的工序。
每一年,在各大500强榜单和新闻头条里面,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地“牛逼”着,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我们的各种夸词。然而,背后的工作压力和辛酸却鲜为人知。
平台的光芒很容易就掩盖了个体的黯淡,外界的称赞和内部的考评机制无形中助长了熬夜和加班。当脱离了特殊的行业背景,当开展一个项目没有人拉肩扛,当进入无人区时没有任何经验与资源,这时候大公司的每个员工还是优秀的代名词吗?
偶尔跟一些同事聊起当下与未来,很遗憾,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知道这几年外面发生了什么,在我们每天面对的行业和岗位上,大多数人只是按照规定好的标准的和只需要遵守的流程以及现有的资源去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周而复返。一旦陷进去了,不自觉地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拓展延伸的能力。这时,每天的熬夜加班除了损耗身体之外,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努力?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回家的路,我与你之间最远的距离,是那一句谢谢你
这两年来,因为工作原因,我长期出差海外,已经有两年的春节没有在家过了。记得第一次回国的时候,正值季度末业务冲刺,在办公室一直搞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寝室。收拾好行李,已是凌晨四点多,几个小时后我赶到机场,开始了需要两趟中转的漫长回家之路。
最后一趟十几个小时的航程,换上了国内航班,看着机舱内熟悉的华人面孔,听着播音里的普通话,我的内心是无比的欣然与亲切。当飞机在广州白云机场降落,我拉着行李箱走出机场的时候,感受到每一个经过的脸庞都是可爱和美丽的。那一刻,我提醒着自己这一趟万里长征,是二十几年里走过最长的回家之路。
离家还有十公里,我在一家理发店面前停下,进去剪了个头发,希望家里人在见到我的时候,自己可以显得更清爽和精神些。海外的这段经历,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幸福,那是家里的一碗清汤,一口热饭,一个早已习惯了千千万万遍的真切眼神,一声无数次耳提面命的嘘寒问暖,一次久别重逢喜迎相笑的热泪盈眶。
25岁,我意识到世界这么大,应该出去看看,但家里这么好,随时都要回来。
有人说,男孩子离开校园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会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女生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在校园时代最后坐在我自行车后座的那位女孩,刚好要嫁人了。
那天,她在群里给大家发出喜宴邀请,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我,只能以工作为由,道了声不能到场的抱歉和祝福。毕业后,那些年我们谈论过的同龄女孩,不少都开始领证、结婚了,本以为早已开始习惯朋友圈里各种小红本的虐狗,但当现实例子就发生校园时代那几个关系较好的女生身上时,心头还是浮现诸多感慨。
工作告一段落,我独自出游,经过陌生城市的大教堂,看到里面的许愿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友人的祝福,我也悄悄地拿起纸笔写下对那位最后坐在我大学自行车后座上的女孩的寄语,拍个照,发给她。第二天,微信上弹出一条消息,她回了句:“谢谢你。”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25岁这个没有兵荒马乱的年纪里,这句“谢谢你”是我们之间曾有过最远的距离。
也许有一天同学朋友相聚,有的人谈论老板和薪酬,有的人谈论创业与跨界,有的人聊起单身情事,有的人聊起生儿育女,那时或许我们依然可以像从前那样席地而坐,觥筹交错,却很可能再也无法话语相投,不醉无归。
二十几岁,从踏出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无论是朋友还是知己,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这段关系随着时间与现实变化的距离。
世界这么大,可惜还年轻,人生这么长,还好还年轻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做《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的那边是什么呢?”转眼十多年过去,走过大城市,漂到海外,我看见,山的那边是深圳楼盘租售处冷冰冰的人民币数字,是北京胡同巷道里蚁聚唠嗑的群众演员,是香港机场不停的人来人往,是拉斯维加斯满街的灯红酒绿,是洛杉矶球馆里盛装出席的八怪小丑,是美洲火山湖边烧红的夕阳,是纽约第六大道的从全世界路过......
世界真的很大,可惜我们还年轻,或承受着不可避免的压力、责任和忧虑,或束缚于当下无可奈何的羁绊、成长和生存。
前段时间,一位工作没多久的哥们因为家庭原因坚持要离职,我问他,没有经验也没有人脉,下一站打算去哪。这哥们先是叹了口气,接着又把头一抬地说:“不怕呀,我还这么年轻,做什么都行,不会的我都可以学。”然后他给我分享了自己跨专业考研究生的经历,谈到是如何戒掉抽烟喝酒打牌的各种坏习惯并坚持不懈地学习备考,最终被令人羡慕的名校录取。这段经历让他拥有了自信,不管眼前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想着自己都可以去克服和化解。
听完之后,我惭愧地为他鼓了鼓掌,心想曾经的自己是否也过类似的经历,也许成功过,也许都失败了,是否因此而丢掉了那颗好奇而又敢于挑战的心?
年轻的时候一无所有,但年轻的时候却也拥有一切。
回首过去两年,看到的是一个处处有鸡汤,却少有人提及苦的时代。职场里容易让人颓靡的熬夜加班,公司里容易掩盖成长的平台光芒,生活里容易错过的温情遗憾,是25岁鸡汤日记里的苦涩、迷茫与空荡。
但这也是年轻的25岁,独立思考的25岁,好奇与善良的25岁。这是要知道自己在干嘛,培养自己能干嘛,明白自己该和谁一起干嘛的25岁。
窗外依旧是视线模糊的海岸线,看不清对面就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前。生活无非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旅程,像我一样迷茫而空荡的年轻人啊,干了这碗苦鸡汤,套用时下更多年轻人喜爱的一句口头禅壮行:
稳住,我们能赢。
----------微信公众号:孤月星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