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
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子游做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你得到什么人才吗?”子游答道:“有个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不抄小路,不是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屋里来。”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县令,阐扬孔子学说,使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人称“南方夫子”。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办事遵循正道。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篆而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官学书籍,科举指定书目,成为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对历代文教产生极大影响。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