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不是头一遭了,之前跟着两届六年级学生进行毕业旅行,我面对已进入青春期,心智相对成熟的孩子,心里压力也少了许多,年龄大的孩子无论在纪律性还是安全意识方面都较为优秀,而这次跟着四年级,10岁左右的孩子出来研学,就看出这两岁的差距在哪了。
先说说纪律性,六年级的孩子始终将一条线放在心中,经过了6年的学习和生活,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都相对了解,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能记在心间;四年级的孩子刚从三年级升上来3个月的时间,他们的秩序感还在形成中,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在当时是能够做到的,但是想让他们长时间记在心中,还稍微有点困难。例如,这次我跟着的四(1)班,只要开始齐步走,瞬间就像把一捧沙子撒在了大海中,很难聚集在一起。因此需要老师不断的重复提醒,才能让他们形成长久记忆,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其次,六年级的学生已不是第一次出来研学,至少已经两次。对于研学能用平常心来看待,当然也会兴奋,激动,但他们不会兴奋到夜不能寐。而四年级是第一次出来研学,第一次离家如此长的时间——3天,往常都是当天去,当天回。因此孩子们异乎寻常的兴奋,生活老师闫老师跟我说,研学头一天夜里,孩子们就一夜去好几次厕所,睡不着觉,因为太兴奋了。还有一个孩子说,我夜里3点多醒了一次,4点多醒了一次,6点多醒了之后实在睡不着,就起床了。从他们的话语中,能看出孩子们对这次的研学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最后想来说一说这次的行程安排。今天去了两个博物馆,一个叫做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一个叫做定鼎门博物馆。二里头是夏朝存在于世的直接证据,而定鼎门则是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的正南门遗址。
这两个博物馆采用了不同的讲解方式,二里头博物馆就是常规的导游讲解,学生跟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好学的学生来说,紧跟导游的步伐,就能吸收到最大量的知识和见闻,但导游身边的空间有限,而孩子们则是无限的,他们很容易就被其他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因此孩子们会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探索,于是4个带班老师就要时不时的将孩子们寻回来,聚拢在一起,周而复始。
定鼎门博物馆虽然也是导游讲解,但是讲解的场所固定,不移动。例如讲到古代城门的制式问题,会让孩子们走到长廊中站定,长廊的两侧分别是不同制式的城门,有方手门,圆拱门和三折门,他们分别是三国时期、明清时期和隋唐时期城门的形制。有实物,有讲解,并且让孩子们集中之后再进行讲解,孩子们的听得专心,也更感兴趣,因此在后面的一个游戏环节,回答三种不同形制的城门时,孩子们都能积极的举手发言。于我而言,我更喜欢第二种形式的讲解。毕竟第一种讲解形式更适合于成年人或者是人比较少的情况。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有手工体验活动,在二里头,让学生利用陶泥制作一个四方鼎,在定鼎门进行文物的修复。在体验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再一次让我知道了: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不同,他或许在纪律性方面不是很强,但是他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则很强,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毕竟他们长大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而是在时光的缓慢流逝中,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