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作者: 鱼之约 | 来源:发表于2024-05-28 23:07 被阅读0次

    生活中有一种怪相,不知道您发现了没——

    在家里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家长,在火车上却会主动把手机或者平板交给孩子。理由呢?在家里不看电子产品还有许多别的选择:书、玩具、写作业等等;在火车上孩子无聊了就会乱动乱跑,为了不打扰别人,就允许孩子与手机为伴……

    究其原因,个人认为,那是大人为了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管控之中,又不会打扰到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的地位其实是不对等的。

    无独有偶,教育同样如此。

    作为教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是不是孩子围绕着知识争先恐后地谈论着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孩子在有所悟的地方能诉诸于笔端?但是这样能够独立思考又有个性的孩子,在课下与别人发生矛盾却坚持己见的时候,你是记起课堂上他那意气风发的样子,还是只是觉得眼前的孩子桀骜不驯呢?发现共同点了吗?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似乎只是喜欢自己“心中的孩子”,而往往忽视眼前活生生的孩子。

    这个大人“心中的孩子”,随着场合的不同而不停地变换着: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大人希望他能够大大方方展示自己;和好友聊天时,大人希望他能够彬彬有礼地在旁等候,而不是如猴子一般上蹿下跳;忙的时候,大人希望他能够安安静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聊的时候,大人要求他跟着自己一起出门逛街、散步……

    总之,大人想当然地把自己当作遥控器,而孩子就是被遥控的一方。孩子的生活真的可以被这样安排吗?孩子的思想、个性可以在我们的管控中朝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吗?现实社会中一系列的悲剧不言自明。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需求,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差异性,以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出发点。这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卢梭倡导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保护儿童的自由,尊重儿童的个性,创造有利于儿童自由发展的环境,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索和学习,避免过早的道德训导和知识教育。

    儿童如幼苗,想要其茁壮成长,最好的地方是在自然中明白深扎根的重要性,阳光下明白铺洒树荫的意义,风雨中知晓枝叶的联系,霜雪里明白世事的无常……

    教师的作用呢?不是所有的幼苗都能在风吹雨打中健康成长的。自由不代表没有约束,孩子需要懂得社会生存的法则。教师就是在孩子自由成长的时候给予引导,把那些影响积极成长的枝杈修剪,助力孩子以砥砺之姿奔赴山海……

    故而,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但是这个限制绝对不是以教师的思想或行动为核心,而是以尊重儿童为前提,否则,最终自家孩子即使成长为“别人家的孩子”,也不可能是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为教师,更是需要以同一把尺子看待孩子,不能根据场合来判定孩子的作为,而是由心出发,助力孩子在经历中明道,在明道中有所悟、有所长,从而由幼苗成长为千姿百态的大树,自由舒展地行走于世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尊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uk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