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求才要做到内心有谱,内心有谱就是对于人才画像要清晰,人才画像越丰满,越鲜活,就越能做到心中所想,目有所视,手有所及。
一、唯自己的“脑视觉”,心中所想,皆如所愿。
所谓“脑视觉”,是有别于视觉神经生理学,“看非所见”所能感受的视觉不是单纯眼睛接受的光信号,突破了“看”是被动的观点,注重视觉心理学,强调视觉活动中大脑的记忆、情感、创造性思维等高级功能作用。白话就是不仅仅肉眼看到才算看到,心里想到的也是“看”到的。
“看到即找到”——当我们内心看到了我们想要找什么样人才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找到了。
“看到什么样 将找到什么样”——内心世界能够看到的人才质量,就是未来找到的人才程度。
“如何练眼力?(此处的眼力包含心力)”——用经济杠杆是一种,另一种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视野。
二、锻炼自己的心力,给自己一个答案。人才画像是一个立体版,不是一个需求。比如:我想找一个互联网行业某某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家,这就是需求,不是画像。需求仅是一个要求的想法,不够鲜活。而画像是相对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需求,更有画面感,更具备生命力。内心想象出的样子,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内心画像是模糊的,那么需求肯定就是模糊不清的。要利用认知和方法论细化自己的需求,使之清晰形成人才画像。
三、绘制内心人才画像 ——“锄禾日当午”模型
“锄禾日当午”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中诗句,此外引用是因为属妇孺皆知,张口就来的诗句,用谐音的方式便于联想记忆,而非字面意思。
“锄禾日当午”模型——:锄(初心)、禾(画像)、 日(日期)、当(当下)、 午(武力)。
(一)“锄” 同 “初”,即初心。
表示要招聘一个人或者岗位最初的现状和想法。
包括替补/新增、工作职责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人或岗位是替换升级的还是新增加的,这个人到岗后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期望达到的目标以及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禾”同“禾”,即禾苗。
表示要在哪儿去寻找一个什么样的苗子,并在自家花园培育成什么样。
包括:需求画像、对标公司、职业发展。这里的需求画像是内部使用版,不需要像对外版那样受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道德等限制。 可以口语化,通俗化,黑白高矮胖瘦完全可以任性详细地描述。对标公司就是具体到哪家公司,不一定是行业内,可以找性质相近、基因趋同的跨行业标杆企业,但一定是特指的A公司还是B公司?职业发展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点,可以模棱两可,但不能没有。更不要自以为到了组织或平台就能够给出这个答案,这是自己在找人之前就应该设定好的一个方向路线或发展路径。
(三)“日”同“日”,即:时间和日期。
主要是到岗时间。因为对于人选的到岗时间就是预期管控,又是阶段性组建团队成果的检验。同时能体现对于自身业务总体规划统筹度的把控。人才到得早是对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到得晚影响战略的进程。这个到岗时间会有不确定性或者模糊性,一般15—30天的区间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超过这个时间天数,就要在自己的工作规划或者人才画像清晰度上去寻找自身的原因。
(四) “当”同“当”,即当下。
表示当下组织中的流程和协作关系。
包括部门分工、汇报对象、团队规模。一是在寻才的过程中要主动给到对方这些信息,二是考量人才到岗后未来的团队生态环境,或者现在的团队生态环境更适合什么样的人才,特别在技能互补和团队规模变动上做到心里有底。
(五)“午”同“武”,即武力值。
表示应该具备什么技能和特质。
包括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加分项。专业能力是岗位需求上的专业技能,也就是人才的看家本领或专业优势赛道。核心能力是指核心特质,如:好奇心、学习力、思维逻辑等。加分项不是必备项,更不是否定项,是指在2个以上人选中,大体条件相同,更优先考虑的条件,这个在实践中是最容易搞混的,经常会把加分项当成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进而成为否定一个人选的理由。
利用“锄禾日当午”模型,塑造心中所想,皆如所愿的心力,在脑中看到需要的人才,给自己一个答案,将是一个答案的开始。
相信理论和思维的力量!致敬所有的管理者和创业者。
高宏飞
2021年11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