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强台风造访,之后苏城便彻底进入秋季,晴朗的白天也凉风习习。置身气温宜人的室外时,回想今夏漫长难捱的酷暑,竟像是上个世纪的事。
午后阳光减弱,云层厚了起来。与晴朗的上午相比,天空不那么通透,空气也变得有些闷。傍晚出门去运河边散步,没走多远就冒了汗。但总的来说还算舒适。
运河上最让我喜欢的部分是那座有轨电车经过的桥。三年前刚搬来此地时,河边的绿化带和健步道尚未铺设,只有这架水泥桥连着光秃秃的两岸,偶见电车慢悠悠地驶过。桥不只为电车通行:铁轨的两侧还设有步行通道,行人过河不必绕远路,走在桥上时又能身处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之上,眼中所见必是有一番景象。
运河上驳船往来不歇,尾气混着马达的噪声一齐被风吹到桥上来,让人联想到运输的忙碌与河水的湍流。但这不是你想象中的江南水乡劳作图,而是二十一世纪的河道运输业——繁荣的工业化高效作业。我想这也是鲜少有人在桥上驻足的原因之一吧。
但我每次经过时,还是会在桥上逗留一阵;甚至有时出门散步,只是想到桥上站站去。桥的位置离两岸的居民楼有些距离,又高出河面很多,立于桥上时,反而让人觉得离地面远,离云层近了。电车轨道由金属栏杆隔开,栏杆立柱是醒目的红色,行人通道的地面则铺着浅色的地砖。无论晴天还是多云,站在桥上向远处眺望时,总觉得眼中的景象格外鲜明夺目。今天也是一样,抬头是层层铺满天空的云,稍显厚重,眼前是流向远处的运河,青黄色的河水反射着天光的白。虽称不上美景,但目睹之,也让人心怀舒畅。
从桥上看向另一边河岸,新建的沿河步道少有人造访,倒是为孩子们学轮滑提供了场地。隔着行道树的屏障,只见一群五颜六色的身影呼啸而过,没多久又折返回来。偶尔有小孩摔倒,哭泣声夹杂着教练鼓励的话语,被风一起吹到了桥上,相当生动有趣。
回来时在桥边一棵树旁听得一阵刺耳的蝉鸣。贴进去看,只见那蝉个头还挺大,正专注地趴在一根细枝上,声嘶力竭地呐喊。我坏心地扇了几下手,那小东西便忽地飞走了。真是一个让人感到惬意的傍晚。
快到家时想起前几天读托尔金《论童话》的内容。托老在文中指出,童话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恢复”——读者从故事中的“奇境”归来时,将获得对现实生活更清晰的视野,从而以全新的目光打量日常,往日已熟知的事物会被重新发现。而这一过程对心灵也十分有益。
于是我想,童话故事之外,在日常生活的真实中,也可以尽量多给自己创造一些重新发现的机会和场合。桥和路,匆匆而过时你很难留意到它们本身及周遭的细节,而有些美就蕴藏在熟视无睹的日常之中。
如今问题已不像那句老掉牙的“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说的那样了,而是人们主动放弃了对过程细节的关注,过分去追求结果。又或是将“满足”寄托于丰富到某种程度的身外之物,却看轻了心灵的充盈同样可以带来幸福的体验,甚至更多。同样的愉悦,由物质追求所换取的短暂而富有刺激性,但指向无尽的欲望;而自然自在之物,你不需要付出任何,就可从它那处索取美与好的体验,且是永续不断的。比如说,辨别窗外的鸟鸣声,进而探索鸟类学知识,这其中的乐趣,远比接收手机屏幕传来的短视频笑声更有意义,也更益于心灵。
也许普通人也应该在日常中创造一个留给心灵的“奇境”空间,就由那些不起眼的人、事和物来组成。如此,美好的感觉便会长久存于你的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