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案例也是针对回答“若宁家育儿群“里的一位妈妈的提问进行的解答。经过这位妈妈的同意,我们将它编写成案例,给更多有类似问题的家长以借鉴。
这位妈妈的提问是:我的女儿三岁,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也不给弟弟或者其他小朋友玩,表现的很自私,不爱分享,该怎么办?在沟通之后,这位妈妈说到,如果发生自己女儿其他小朋友喜欢孩子的玩具的情况,她会让孩子把玩具拿出来给别人玩,跟孩子说:“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下”,或者:“你是姐姐,你的玩具给弟弟玩一玩,要让着弟弟”这样的话,让孩子迫于家长的压力,不情愿的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过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几个孩子一起玩,有的孩子喜欢自己家孩子的东西、吃的,一定要玩,家长出于面子,就会强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或者心爱的东西拿出来给其他小朋友玩,给其他小朋友吃,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会给孩子贴上“小气”、“不懂事”、“抠门”之类的标签,觉得孩子的行为伤害了自己的面子,更有甚者,直接把孩子的东西抢过来,给其他小朋友,而自己的孩子在一边哇哇大哭,这时候家长又会说:“不就是个玩具(吃的)嘛,你至于这样哭吗?一会儿他就还给你了”之类的话。这样的场景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在我们身边或者在我们小的时候,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其实,我们讲,三岁以内(甚至是五岁以内的孩子),我们都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自己的东西,这些跟大人的面子无关,却跟孩子内心自我意识的产生和构建有着万分重要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一个心理过程:
孩子在0-6个月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全能自恋期”,也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跟世界是一体的,认为全世界都是我的,妈妈是我的,如果我的需要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孩子就会哇哇大哭。这个阶段的妈妈会发现,一旦孩子哭闹,妈妈如果能够及时的辨认出孩子哭闹的原因:是饿了?是尿了?是无聊了?并给予及时的回应,那么孩子便会发出特别会心的微笑,这个就是孩子觉得世界满足了我,我的需求得到了回应的表现;
孩子在6个月-2岁开始逐步的构建自我,但是表现不明显;
到了2岁左右,甚至不到2岁,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发,也就是孩子会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原来是分离的,并不是一体的。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而是有的东西是我的,有的东西不是我的。他们就会觉得好好玩,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通过:“这是我的”来感受“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这个时候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是我的”,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就会经常的占有东西,会说:“小车是我的”、“娃娃是我的”等等,对于“我的”东西特别的在意,这其实就是他在体会对物品占有的快乐。孙瑞雪教育机构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孩子在0-6岁(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几乎都在将他的全部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对自我的构建中。所以,在这个阶段内,我们的家长一定一定不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将自己不愿意分享的物品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孩子“自我构建”好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能够将自我构建的很好的孩子,他将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他不需要去讨好或者依附其他人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就是说,孩子在小的时候知道,哪些物品是我的,哪些物品是别人的;我的物品我可以怎么处理,别人的物品我可以怎样对待。那么在长大了之后,他就会明白,我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是我自己的(如同儿时我自己的玩具一样),我应该从我自己的身上获得。而一旦我拥有了这些价值感和归属感,其他人怎么评价都不会降低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除非我自己认同(别人不能拿走我的玩具,除非我自己同意)。这也的孩子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赞扬就骄傲自大,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就妄自菲薄(这其实也就是正面管教里所说的“自尊”和“自尊”)。一个归属感和价值感都很强的孩子,会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和明确的自我判断力,因为他不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和赞赏,他只做听从自己内心、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十几岁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一个小混混去让一个归属感和价值感都很强的孩子去吸毒、去打架,这个孩子便不会去,因为他不需要从这些小混混中获得认同和赞赏,反而,那些自我没有构建好,没有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孩子,就很有可能为了获得一份认同和赞赏,跟随这些混混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儿童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德雷克斯说过:“所有人一生追求的只有两样,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孩子小的时候一个强迫分享玩具的举动,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这件事情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反思。
那么我们的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一、孩子5岁以内完全遵从孩子的意愿。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妈妈(爸爸)买给你的,它已经属于你了,你愿意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你就给它玩,你不愿意分享呢,也是没有错的,妈妈(爸爸支持你)”,家长不要觉得孩子小,听不懂,孩子其实非常能理解我们大人的讲话。我曾经遇到过一个2岁多孩子的家长,在劝说自己的孩子将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孩子的脸上已经写满了委屈和不愿意,但是家长还是在哪里不停的劝说。我走上去,跟孩子将:“你是不是不愿意把你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呢?”,他点点头,我接着说:“你这样做是没有错的,你的玩具你说了算,你自己去玩吧,什么时候想给其他小朋友玩了,再拿来给他玩”,孩子的眼睛立马就亮了,高兴的跑着就走了。
二、孩子5岁以上尊重孩子加上适度引导。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引导,跟孩子讲:“你的玩具是你的,你可以决定给不给其他小朋友玩,但是妈妈觉得,如果你给其他小朋友交换一下的话,你们可以玩不同的玩具,你会感觉更快乐,因为分享会让人更快乐。你可以试一试,但是最终还是你自己决定”,用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的方式,引导孩子来分享。这个过程是孩子自愿的,快乐的,而不是被大人强迫的。但是我们经过观察发现,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充分尊重孩子,不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的事实,孩子长大之后不用引导就愿意去分享,反而是那些小时候越是强迫孩子分享,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大方的本质的父母,孩子越长大就越小气。
三、告诉孩子,别人也是一样的。在告诉孩子他自己的玩具属于他自己,在他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不跟别人分享的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也是别人的,也有权利不给我们玩,只有其他人同意了我们才能玩他人的玩具,动他人的东西。只要充分的让孩子感受到,他自己的东西他自己可以做主,可以决定是否给别人玩,孩子就能很快的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物品我也要经过他人同意才能玩的道理。因为孩子有天然的同理心,在自己身上已经使用的规则,很容易就能推及的他人身上。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案例里的家长就是会经常的劝说自己的孩子把玩具分享给别人,孩子没有构建好“自我”,孩子搞不清楚我的东西应该怎么处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处理。她在父母的行为中诠释了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我妈妈让我把我的玩具给别人玩,那别人的玩具我也可以随便玩,如果他们不给,我就去抢。于是就表现出爱抢其他人玩具这样的行为。我们在正面管教里讲“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是希望能够通过让孩子分享玩具的行为培养孩子大方的品质,而孩子感受到的是“自我”受到了侵犯。
四、在孩子有分享的这个行为时,及时的鼓励孩子。即便一个再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在遇到某些情况的时候也会有分享的行为,比如说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玩伴,他就会主动的分享。这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的鼓励孩子(关于如鼓励孩子,正面管教课堂上会有详细的方法,因为内容太多,在此不再赘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让孩子体会到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五、有的家长会觉得跟孩子讲他自己的东西自己决定是否分享的话,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那么另外一个小朋友就会看起来很受伤,尤其是这个小朋友的家长还在情况下,就会觉得更尴尬。其实这个时候,你只需要蹲下来,跟被拒绝的孩子说:“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把他的东西跟你分享,你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分享吗?如果有阿姨可以帮助你,如果没有,我们就一起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准备好了,再给你分享可以吗?”,这样说的话,一般的孩子,尤其是家长都会能理解的。如果真的遇到那种不能理解,刁蛮的家长,我们也不用觉得不好意思,这个是孩子的正常行为,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做错。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是,有一些家长会发现,在使用了上述的方法对待孩子,让孩子自主决定孩子的物品是否分享给他人后,原本还愿意分享的孩子,忽然变得很小气,不愿意分享了。这时候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原来的分享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愿意分享的行为,而是出于父母的压力或者父母的教导而违心做出的分享行为,从孩子的内心来讲,他其实并不愿意分享的,他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并没有完全度过。这个时候,我们要允许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以前要求你分享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现在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意愿,自己做主是否分享你的东西,不管你你是否分享,爸爸(妈妈)都支持你”,用这种陪伴的方式来让孩子重新度过这个敏感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