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下文章觉得没什么,就是一对小夫妻辞职之后,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但可能标题中有这样几个字眼实在是比较扎心。
“800万”
“学区房”
“对不起”
所以成了一篇病毒式传播的文章。
作为一个没有孩子的女人,我现在还不是特别能够体会这种买不买学区房的焦虑。
所以我用“800万学区房”这样的关键词搜索了一下这篇文章。
但是我看到三种焦虑的观点。
№1
第一种观点说,这篇文章完全属于有钱人的自我炫耀。
环游世界这种事情不是一般人能支付起的,而且是夫妇两个带着小孩子出门。
人家虽然买不起800万的学区房,但是可以买的起1600万的别墅。
一般人在过着什么日子?
以我的朋友为例吧。
那天我写了篇论文,想要投稿期刊,主题是写现在教育市场的乱象。
他看了一下,说我因为没有孩子不了解情况,所以写的非常表面。
他的孩子在深圳上幼儿园,是非常不错的公立幼儿园。
一个月包括吃饭,上学各种费用是3000,如果想要上国学班,再加2000块钱。
而他一个月基本工资就是万把块钱,太太全职在家照顾孩子,还要照顾一家老小吃喝拉撒。
所以去旅行吗?
不存在的。
别说环游世界了,就一家三口回趟老家都费劲。
№2
第二种观点说,别被鸡汤忽悠了,学区房砸锅卖铁也得给孩子买。
因为教育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3
还有一种观点,那些带着孩子逃离北上广学区房,逃离体制的,最后都回来了。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主人公卖掉北京的房子带孩子去了丽江。
原因也是觉得北京空气太差,对孩子身体不好,还有竞争太过于激烈,不想让过早的卷入功利的攀比。
但是他们在丽江呆了半年,又举家搬迁回北京了。
为什么?
丽江那个地方确实山好水好,但是教育资源极其落后。
而更扎心的是,他们走的这仅仅半年时间,北京的房价也节节攀升。
当时他们卖的房子,现在已经涨价100万。
而他们再次回到北京之后,又要重新考虑买房子的问题。
手头的钱经过一番折腾,已经不可能在原地段购买一套像样的房子了。
总之,逃离北京,逃离学区房,逃离竞争,也是把自己搞的一地鸡毛。
№4
穷人焦虑学区房,有钱人也一样。
咪蒙是最近一两年才在全国范围火起来的。
至于她的影响力有多大?她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面吐槽自己的孩子从深圳搬到北京来了之后没有办法入学,没有学区房。
马上就有读者联系学校,让孩子入学。
其实咪蒙早在差不多十年前,在《女报》当专栏作者的时候,我就看过她的文章。
给我的印象很深,是个有趣的女人。
她就写说,当时她怀孕的时候,周围的女人都在焦虑,孩子一定要送到香港生产,要么就是生在国外。
怀孕的时候一定要补身体,不然对孩子不好之类的。
她完全的不以为意,大口吃辣,去迪士尼坐过山车,根本就没有想过去香港生孩子那回事儿,觉得麻烦。
结果孩子生下来了,因为她孕期放飞自我,孩子的皮肤特别容易过敏。
她也后悔当时政策宽松的很,没有把孩子生到香港。
№5
有一种房子,不管多么的破旧不堪,小区环境何等的恶劣,你都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
只因为它有一个名字,叫做“学区房”。
我朋友租的房子就是这样的。
她租的房子在北三环旁边,特别特别老旧的小区,基本上每天都能在家里踩死几只蟑螂的那种。
没有安保,没有物业,没有保洁,整个楼道贴满了通下水道和找小姐的广告。
但是,这是均价5万一平米的房子,而且抢手的很,因为这是学区房。
房东我帮忙搬家的见过一次,是个中科院工作的理科男,差不多40岁,让父母把老家的房子卖了,用半辈子的积蓄付了首付。
又因为家里人比较多,这个学区房面积小,他们租房在别的地方住。
等孩子上学的时候再搬过来。
特别特别俭省,大冬天穿着单薄的夹克,衬衣领子都烂了。
但是根据房子的市值,他是千万富翁啊。
可是他还是过得像是穷鬼。
为什么?他是父亲,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孩子置办未来。
№6
孩子是在我们的阶层基础上延续发展的。
有家长就是拼命给孩子拉拢各种各样的条件。
就是老脸不要了,也要买学区房,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
因为他们吃过教育不公平的亏。
有的家长就像是文中的一样,带着孩子搞Homeschool,全世界旅游。
后者往往被人羡慕;
前者也拥有众多拥趸。
两者本质上走没有任何区别。
是我们把并不完美的自己,并不完美的童年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我们牺牲自己的享受,牺牲自己的自由,把最好的东西都拿给了孩子。
希望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权力。
更有可能享受不后悔的人生。
其实买学区房和辞职旅行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件要么牺牲这一代,要么牺牲下一代的事情。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准备好牺牲了。
-END-
正经婶儿:豆瓣读书作者,陶晶莹姊妹淘网站专栏作家。已出版畅销书《女人不可以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女子》。繁体版情感励志新书《愛情,不過是理解複雜,選擇簡單》于2017/4上市。除了大实话什么也没有。除了铲屎什么也不会。微博@正经婶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