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这些创始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创始人的商业认知是足够的,但是创始人的认知到团队执行的时候就会走样,甚至很多执行都没有真正得到落地。
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原因,我们先抛开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创始人的决策本身是否正确,直接回到团队执行本身,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公司一些基本管理流程没做到位和员工的职场习惯也没有真正养成。
【一】明确的事件工作标准
任何的工作事件本身都要有明确的标准才能让执行者有方向或者有自我衡量的参考依据,不然员工在执行一个事件的时候无法自我确定自己当下的工作开展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当然有人说员工不可能都靠明确的标准来管理,很多时候需要用文化来激励员工自我管理自我驱动,我想这种文化真正要想在一家公司实现,需要公司有时间的沉淀,而且本身工作内部某种文化有很多核心高管的以身作则来带动,这种要求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还是难以实现的。
【二】明确的时间点
除了明确工作事项具体内容或动作标准以外,我们还需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配合,因为很多时候有内容和动作标准但是没有一个固定时间节点,这个事件一定会存在拖延的情况。
【三】明确的责任人
所有事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因为责任人要对最终的结果承担责任,甚至有对应的奖惩机制,所以这个责任人才会认真来推动这个事件的进展,同时在推进过程中碰到难题也会及时的沟通协调找到其他人来协助自己执行落地。
【四】明确的流程
很多事件的执行标准只是一个结果的衡量,但是结果都是需要过程来实现的,而过程可以理解成一个事件执行的流程,流程越清晰,执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五】固定格式信息沉淀
执行力很多时候是在一个事件执行之后经过总结,找到了问题之后进行了优化才得到提升,而这种总结很多是需要执行事件有信息记录,但是任何一个事件如果信息记录没有固定的格式,信息总结和对照分析就很混乱,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任何一个正式的工作事件都要形成记录相关信息的习惯,当然今天也有一些软件可以随时方便员工提交自己工作推进的相关进度甚至一些思考。
【六】固定时间的投产比分析
执行力的提升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一种结果,这种站在公司的角度上就是一种投产比分析,这种分析做的足够彻底,才能反过来思考标准、节点、责任人、流程各个维度里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优化,最终也让执行力的提升形成了一个闭环。
执行力话题在企业经营当中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是这个话题也很难有百分百标准的答案,因为执行力背后涉及很多人为主观的因素,同时还是公司本质在一些管理制度的问题,但是不管影响因素有多少,如果我们能认真把上面提到的这6点执行到位,个人执行力的结果也不会太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