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悠悠长河中,我们的华夏祖先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我深深自豪与我们的艺术文明。更钦佩着我们的祖先智慧。 游弋在艺术的海洋,感觉是一种熏陶。
彩陶
我们都知道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制作较为精细的石器了,还有那些用动物骨头制作的项链等装饰品。这个时期的文明向前提升一大截的是彩陶文化。我翻阅相关的资料,《美源》里一段对彩陶的描述“史前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们主要是日常使用的实用器皿,包括盛放物品的盆、罐、壶和饮食用的钵、碗等,制工精致,使用的泥土经过淘洗,故此胎质细腻,入窑焙烧后成品一般呈橙红色。”由此可见,彩陶这种艺术品是很实用的。对于彩陶,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彩陶,对于这个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彩陶,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仔细研究这个彩陶,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显得威武华丽。
青铜器
经过了石器时代,摆脱了奴隶时代,我们正式进入封建社会,开端是夏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最为体现当时的文化文明的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战争,祭祀,所以都是国家管理生产。夏商周的君王设置了相关的部门来生产青铜器。我们都知道,当时的主要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1939年3月19 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的司母戊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根据相关的准确资料表明,方鼎高 133 厘米、口长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重 832.84 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我找到了相关的四羊方尊准确的数据,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 58.3厘米,重近 34.5 公斤,1938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以上的青铜器可以看出,当时的青铜器是相当的有水平的,可以看出当时的铸造水平的高超。
佛教雕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在历经秦汉四个世纪的一统局面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割据的状态。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外来的佛教产生了广泛社会基础,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佛教广为流传。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由佛教的盛行促使教造像艺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朔更加成熟。而以墓葬为目的的雕朔也从另一条道路走向繁荣。根据夏老师让我们看的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视频材料,下面以敦煌莫高窟为我鉴赏的对象。莫高窟又称千佛洞,这些洞窟具有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等艺术特色。在建筑艺术方面,一共有 500多个洞穴保存着绘画和彩塑,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这些洞窟有借鉴外来的建筑风格,但经过加工融入中国本土的相关文化风格,这是文化的同化的一种体现。在彩塑方面,题材生动,手艺高超,记得视频里有这样的画面,17 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这些彩塑惟妙惟肖很是奇特。在壁画艺术方面,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还有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这些都是十六国至清代 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十分珍贵。
壁画
其实远在宣纸问世之前,中国古代已在壁画与帛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比如很出名的东汉的《出行图》《乐舞百戏图》、《待者进食图》是早期石壁画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侍者进食图》,画中两名侍女在宾客如云的大餐厅送菜的情形,侍女既小心照看盘中莱肴,又斜眼顾及满堂客人,人物表情的揭示极其微妙。其中前一侍女左右半脸表情各殊,神情兼顾两面。这幅图把人物的形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可见当时的绘画水平的高超。魏晋至隋唐的敦煌石窟,是举闻名的壁画与雕塑的综合性艺术室库。其规模为世界之最。其壁画是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元代山西永乐宫的道教壁画,也是属中国壁画艺术的极品之一。它以吕洞宾与"八仙"的故事为题材,画法洒脱流畅,人物神态及内心刻画极为传神。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诸多画中最具的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画的相关资料。《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张择端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对于散点透视的构图法,我的理解是比较分散的,不是集中表现。在此我引用相关的精致的描述,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艺术表现能力。我对这幅画的理解是,作者好厉害,能够把各个人的形态、动作和整个情景都再现出来,用比较官方的语句来说,《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且有重要历中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宙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汴京郊外春光;第二段是汴河场景,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对于《清明上河图》的了解,我大概就知道这些了。
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大雁塔始建于公元 652 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 652 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罄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艺术,是比文字的历史更加真实,更直观的看得见的历史。在艺术表现方面更是涉及到形,意,神采,自然等一系列范畴,其美学价值更是深值世界各国一睹风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