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烦恼、失败等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难收,总为曾经的失败而悔恨,毫无意义。老是闷闷不乐会引起心病,接下来会引发身体的毛病,最终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幸。不要让已经过去的事再困扰自己,心里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转移到新的行动上去,这一点很重要。
自从看完《六项精进 》之后, 我把其做成了手机桌面,时刻提醒自己这六项的重要性,最难做到的无疑是第六条: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和反思,我将个人的经验总结为以下的两心两力。
耐心
保持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耐心,指心里不急躁,不厌烦。而人在什么情况下,因什么事情会变得急躁?大部分急躁的发生都可以归咎为:客观事件并没有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生。而客观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因此能改变的就只有主观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保持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我曾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遇到事与愿违的事情总是会马上用情绪回应:对外就发脾气,对内就自暴自弃。让情绪控制自己去做出反应要么伤害了别人,要么就伤害自己,可谓百害而无一利。现在我会利用“三秒禅”来帮助自己,就是在做一件事情前,先停三秒,再行动。看似非常简单的准则,却是能很有效地帮助我切断情绪与行为之间的纽带。
同理心
尊重,接纳他人是理解的基石。
对人的评判和偏见常常是理性思考的障碍。解决办法是要尝试去尊重,接纳和理解他人,也就是同理心。遇事换位思考,代入到对方的角色或视角中去看待问题,会对问题产生新的认识。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论是你的爱人,孩子,父母,他们都有不同于我的感受和想法。
值得琢磨的一个观点是:接纳不代表喜欢。我们接纳那些不喜欢的人和观点,是尊重,理解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必须喜欢。
我们总会回避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但当自己的价值观与家里的老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却是避无可避,我就曾深陷其中而不得要领。我拿着那些学来的知识一个又一个地去给老母亲分享,讲解,告诉她她的行为是如何地不科学不理智。最后导致跟母亲的关系处得非常紧张,反而得不偿失。
后来我学会了如何包容母亲的这些想法,但仍然可以不喜欢它们。做法是我会在生活中体谅她的感受,但遇到观念性问题的时候只是表达我的想法但不评判她的,并且明确表示没有必要让双方达成一致。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跳出情绪思考的“上帝视角”。
元认知能力是认知的认知,也被称之为觉察的能力,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当我们拥有了元认知能力,即便还不是很敏锐,我们都可以在情绪产生的时候跳出情绪本身,看到或觉察到:噢,我原来正在情绪当中。
一个老师曾跟我说,情绪就是客观现实与大脑中的期望不一致的时候所产生的,而元认知能力可以把这两者通过更高的视角区分开来。相信大家都有催促别人的经历,一个人急着要出门,但另外一个人却慢吞吞地(例如等女朋友化妆),于是那个着急的人就会产生情绪,他会觉得不耐烦。在这里如果我们可以调用元认知能力的话,我们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远离现实,会知道自己想要改变和操控别人。可见,元认知能力是修炼耐心和同理心的基本工具。
沟通能力
善用语言,包括身体的。
一个人待人是否真诚,不但体现在言语中,还会在身体姿态上流露。
理性的沟通能力将能助力你脱离感性的烦恼。不妨在双方都态度平和的状态下,进行一场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有益的讨论。
理性的沟通能力将能助你脱离感性的烦恼。不妨在双方都态度平和的状态下,进行一场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有益的讨论。真正的有效沟通是需要双方同意的,有主题的,有期望结果的。即使是与亲人间关于某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我也需要遵从这样的流程:
确认主题 -> 同意沟通 -> 期望结果 -> 分拆问题 -> 逐个讨论 -> 得到结论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话题的统一,不容易说着说着就偏题了;也可以有效地得出结论,而不会导致讨论最终变成了情感上无意义的争执。
运用元认知能力,保持耐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配合沟通能力,是远离感性的烦恼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