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活,用诗歌讲述,也有了诗意,成了千古的绝唱。如《芣苢》,如《插秧歌》。
芣苢或许是集体创作的,一唱众和,流传开来。起初的样子或许不是如此,经过众多唱者的加工,最终成了现在的样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读来上口,内心欢愉。
《插秧歌》起初没有被选入教材,一轮之后淘汰了另一首,它入选教材了,这一篇何以能被选中呢?男女老少都投入了劳动中,动作、衣着,环境,细节,语言,紧张忙碌劳累的插秧场面,栩栩如生。一是集体采摘,一是家庭协作。劳动的主体,劳动的内容,这些也是选材的一个依据吧。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劳动的快乐,劳动的忙碌,劳动的辛苦,劳动的主动自觉,这些都在诗中留存下来,如诗如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