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阅读就像我的语文教学一样,一篇课文,两个课时,90分钟,掰烂了,嚼碎了,喂到孩子们的嘴里,他们食之无味,又勉强接受,我一事无成,又“诲”人不倦。
改变需要从我自身做起。
六月里,我去北京看糊师傅的暄桐教室四年级毕业作品展,听她的讲座《文墨可爱》。她说:“文人应该是那一群不管在什么样的外在条件下,都坚信心能转物,能够活出品质的人。”所以,她欣赏齐白石的那句“世间事,贵痛快”,所以,我们欣赏的那个活出真性情的苏东坡,大概他们身上最让人感动和欢喜的地方,就在这一转化,就在糊糊说的“心能转物”上。然而,这种转化的力量,一定不会呼之即来,这里面到底需要什么?这个是不是就是我们要带领孩子去摘取的东西。
------是为缘起
这几天在读糊糊推荐的雷德侯先生的《万物》。她的推荐语:“雷德侯教授讲的是关于中国人如何理解创造力,在过去工业各方面都非常不发达的时候,中国人创造了数量巨大的艺术品,是怎样做到的。这本书就是讲中国人基于模件的创造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其实除了创造力,先生的这本著作更多的是从“模件”的角度对中国艺术史的进一步全球意义的解读。在总序的最后,他讲道:“视觉文化与图像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多次显示出来。这一现象也显著地反应在西方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是以文字为核心的,而缺少同样理念的图像与视觉的新文化与之互动。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丛书不完全是提供给那些倾心于中国艺术史的人们去阅读的,同时也是提供给热爱文化史的人们备览的。我唯一希望我们的编辑和译介工作具有最朴素的意义。”
导言分为三部分:模件体系的进步;社会的整型;创造力的论题。(对我而言,初读时,确实被这些表达整蒙了。但就我现实当下的阅读能力和人生体验而言,从中也可以吸收到很多的知识。)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讲“中国制造”,并且为我们没有像西方一样的创造能力而汗颜。但是在雷德侯教授的序言之首,就讲到有史以来,中国人就创造了数量庞大的艺术品。公元前5世纪的一座墓葬出土了总重十吨的青铜器;公元前3世纪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拥有七千武士而傲世天下;公元1世纪制造的漆盘编号多达数千;公元11世纪的木塔,由大约三万件分别加工的木构件建造而成;17至18世纪,中国向西方出口了数以亿计的瓷器。这一切令后世瞠目结舌的数据,在作者看来,皆因中国人发明了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万历五年,景德镇的瓷窑接受了一项皇家订货,要交付174700件瓷器。此时的工业生产已经成为制造物品的通行方式。纺织品与造纸作坊所雇佣的劳力总数已逾千人,印刷行业兴起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高潮,刊行的书籍与插图本适合于广大的读者。艺术的定义也超越了书法与绘画拓展至包括如瓷器与漆盘这样的手工制品。与此同时,中西方的交流日渐直接与频繁,欧洲人热切地向中国学习并采纳了生产的标准化、分工和工厂式的管理,甚至比中国人更进一步。伏尔泰曾经评论道,东方各民族昔日曾称雄一时,但是西方人追回了失去的时间,成为了地球上的优胜者。但是,面对现在地球上最为迫切的人口压力问题,中国人在千百年来运用模件体系的过程发展起来的社会道德将再次证实自身的价值:满足极大多数人口的需要,通过充分投入人的聪明才智与劳动,将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也许伏尔泰的话,在两百年以后,并不正确。从公元前13世纪就已经通行直至今天仍在使用的汉字的普遍存在这一人类在前现代发明的最复杂的形式系统,到荟萃源于上古的语言与智慧的名著《易经》之中对二进制代码的详细阐释,中国人认为复制是大自然赖以生产有机体的方法,因此我们向来不以通过复制进行生产为耻。在艺术领域里,西方人坚定地以瓦尔特.本雅明的观点为准,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倘以技术手段加以复制,就会丧失其风采神韵。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欧洲中世纪艺术中,复制确实被用作界定艺术传统乃至加强特定作品感染力的手段。由此想到最近在看的纪录片《苏东坡》中日本的苏东坡研究爱好者在日日临摹《寒食帖》中,追寻与至爱之人时空对话的可能。中国浩瀚宏富的理论著述,均论及有关创造力的问题,尤其对视觉艺术中的创造性关注更多。始终如一,人类的创造力总是被描述在与自然造物----被奉为最高的范本----的关系之中。我们被告知,古圣先贤在凝视着玄鸟的足迹时发明了文字。早起的论文描述书法作品的品格大都借用自然的意向;譬如将其喻为风从竹林吹拂而过或凤凰翔于云彩之中。赞扬以为艺术家是为其“自然”与“天然”。或者,评论一位艺术家捕捉生活现象就像大自然所为,是中国批评家所能基于的最高赞赏。在西方的传统中,艺术家也以效法自然为第一要义,但是,他们追求目标的途径却迥然不同。对中国的艺术家来说,模仿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其制作貌似自然造物的作品,他们更想尝试依照自然的法则进行创造,并最终形成了全新的形态。看起来,西方人好奇的传统根深蒂固,热衷于指明突变与变化发生的所在。他们的意图似乎在于学会缩短创造的过程并使之更加便捷。在一书中,这种勃勃雄心可能造成一种结果,那便是习惯性地要求每一位艺术家以及每一件作品都能标新立异。创造力被狭隘地定向于革新。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家们从未失去这样的眼光:大批量的制成作品也可以证实创造力。他们相信,正如在自然界一样,万物蕴藏玄机,变化将自然涌出。
y���*�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