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父母学堂分享的第70天,第10次周分享。
上周的每日分享中,我分享了教育的目标,有小伙伴感兴趣,今天我们展开聊聊。
我的这段分享,来自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的《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岸见一郎是哲学家,1989年起致力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著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
这段时间的每日分享大多来自这《不管教的勇气》本书。
“教育的目标”我是在这本书的自序里读到的。说来挺有意思的,早之前看书,我不大喜欢看序的,因为总觉得跟书里内容没什么大关系。后来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还挺喜欢看序的,就好像看电影时看幕后花絮一样,也挺有意思的,能了解到作者写书背后的故事。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的自序中说:“我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
他说:“孩子小的时候,离开父母的帮助根本无法生存。但是,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独立期要比父母想象的来得更早。”
但是,如果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总是认为孩子还太小的话,孩子就会装作无法自立。父母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的自立是怎么回事,那就很可能会妨碍孩子自立。”
的确会这样,有些父母,很多时候是无法放手让孩子自己自由飞翔的。不一定是因为孩子不行,更多是因为自己不放心。
你肯定听过一个词,叫“妈宝男”,这种类型的男人无论什么都听妈妈的,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妈妈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自己的一切也都由妈妈来决定。妈妈也习惯了对儿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参与到儿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任何人注定不会跟着妈妈过一辈子,他终究要步入社会,组建家庭。而这种人在组建家庭之后,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个家庭原本只有一个男主人和一个女主人,可是妈宝男结婚,还会带着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妈妈一起参与到他的家庭生活中来。无论家里的大事小情,男人都要询问和听取妈妈的意见,否则自己就做不了主。说是嫁给了一个男人,实际上更像是嫁了一个“皇太后”,一个地位不可动摇的“女主人”,这让真正的女主人又情何以堪呢?
如果无法自立,就只能事事依赖。
那自立到底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自立需要三个条件:
1,能够独立作出选择
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第一个条件,能够独立作出自己的选择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作者讲了一个例子,他说: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朋友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出去玩儿。远离学区居住的我放学回家之后从未出去和朋友们玩儿过,所以就去问父母自己能不能出去玩儿。我那时认为,出去玩必须得到父母的许可。
妈妈对我说:“这种事情自己决定就好了。”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我深感惭愧。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把无法决定的事情推给父母。
作者说:“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那些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能够对自己可以决定和必须由自己决定的事情做出独立的选择”,不光孩子,现在有很多成年人也很难做到。因为做决定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在鱼和熊掌间做选择,就是挺难的。如果把这种选择权交到别人的手里,自己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这种选择有时候可能也无所谓对错,但总需要有人做出决定。
我自己就有这个问题,我经常在一些小事上纠结不定,朋友就笑我,说这是我天秤座的典型特点,“选择恐惧”。比如口红的颜色、衣服的款式、包包的大小,其实这些事情怎样选择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我总是纠结,总怕顾此失彼。全都买下来我又觉得没必要,所有有时候也常常在如何选择上浪费很多时间。
我现在也没完全克服这个问题,好在它也不会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所以我倒也坦然接受它的存在。当然有时候也不免遭到吐槽,但也挺有意思的。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在这点上,我是不够自立的。
第二个条件: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作者说,“无法独立确定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得到别人的赞美就开心,一旦被批评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言行,这其实是无法自立的表现。”
很多人会这样,只有在别人的赞扬中,才能获得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如果无人赞赏,或遭受批评,似乎就会丧失价值。而实际上,我们的价值,并不是因为别人的赞赏才存在,当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鄙夷而消失。
那我们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呢?作者说:“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从小经常被大人批评或者表扬。”孩子们当然都希望自己多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所以他们就会为了尽力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好好表现。而当自己的表现没有得到父母肯定、甚至遭受到批评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不安。他们可能会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众不同,以得到赞扬或关注,但作者说:“重要的并不是与别人不同,而是发现自身的价值。”
孩子做的好了,父母就兴高采烈的赞扬,甚至给予物质的奖励。如过做不好,就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责骂。这并不会给你带来另你满意的孩子。孩子本就不是为父母的期待而活,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期待。作者建议:“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跟孩子说话,而要用‘谢谢’之类的话。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自立,也就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解决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
为什么呢?
首先,要让孩子喜欢自己。
自己与自己相处,是他这辈子必须一直做下去的事情,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就无法感到幸福。要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很多可能。就好像硬币有两面,注意力不集中的另一面,就是善于发散思维。所以没有什么绝对的缺点,好好利用它们的优势,这就是你的优点。
其次,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也就是自身的价值。
对孩子说“谢谢”,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对别人是有贡献的,从而喜欢上自己。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的贡献时,无论外界对他的评价如何,他都可以不为所动,而坚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好像当今的中国,疫情当前,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无论别国如何诋毁,都否定不了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中国自身价值的体现。
第三个条件: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这一点是要让孩子们明白,我们谁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别人可以帮助我们,但也可以不帮。因为帮助我们不是别人的义务,帮了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别人也不是为满足我们的期待而生,别人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向外汲取,但也要懂得付出。
曾经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备受关注的,应该是独生子女的一代,这一代是被称为“小皇帝”、“小太阳”的一代,意思是说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孩子也以为“全世界唯我独尊”。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家里从可以有几个孩子到只能有一个孩子,这种变化使全家人只能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到这一个孩子身上。一方面看,是家长什么都想给最好的,只要能做到,天上的星星也摘得。另一方面,是孩子以为世界原本就该是这样的,因为从他一生下来,就是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当然,所有这一切还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就是希望这个孩子可以成为“人中龙凤”,只要能够达成这个共同目标,哪怕刀山火海,家长也愿意闯,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但如果这样,我到觉得有一些“本末倒置”的意思。舍本逐末,势必会出现问题。作为独生子女第一代的80后也的确因此而备受争议。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者,仁之本。如果都不知道何为孝道、何为恭敬,何为爱心,仁义道德都不在乎了,只空有一个所谓的“成功”,又有什么用呢?而这成功,又能持续多久呢?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人的基本做好了,再去学习其他文化吧。
要让孩子们懂得,“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知道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没有义务围着我们转,我们终要自立,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父母不会跟随孩子一辈子,孩子终将独自面对社会。他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对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如何想尽方法向这个社会索取。当孩子们能够在这个社会立有一足之地,能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的时候,不用索取,也会收获更多。因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世界上唯一以“分离”为目的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孩子们终将走向自立,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这周对《教育目标》的分享。谢谢大家!下周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