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大千与毕加索见面,意味着什么

张大千与毕加索见面,意味着什么

作者: 文人之家 | 来源:发表于2020-08-16 22:42 被阅读0次

从齐白石和张大千走的艺术道路看,齐白石是政府塑造的国家性大师,而张大千则是将自己打造成世界性的大师。

在塑造世界性大师形象的方面,最重要的事件是张大千在巴黎和毕加索见面。虽然只是短短一下午,但在媒体的笔下却成了东西方大师的伟大会晤,那张合影也成为了象征东西方艺术相遇的历史性一刻。

1956年57岁的张大千应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偕夫人徐雯波来到巴黎举办两个画展,一个是设在卢浮宫的张大千近作展,一个是在东方博物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乔治萨勒馆长还在卢浮宫精心安排了“马蒂斯选作展”,让东西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巴黎来一次正面“交锋”。结果,张大千两个画展都极为成功,当时法国著名评论家与媒体皆认为:“张大千的画法变化多端,造型技术精湛,颜色时时革新,他的画与西方画风对比,惟有毕加索堪与张大千比拟…”。恰好毕加索本人当时也在附近办展,甚至有人看到毕加索本人曾低调在张大千画展里参观拍照,以张大千的性格肯定不放过这个主动交流的机会(想想之前的“南张北溥”、“南张北齐”,如果能再来个“”东张西毕”…),然而询问当时留法的中国知名画家赵无极与潘玉良等友人都不太愿意牵线甚至颇为反对,一方面毕加索的心高气傲众所皆知,另一方面更担心当时已经在西方造成不少轰动的张大千如果碰了钉子,岂不是丢了整个东方人的面子。没想到张大千还是不死心,干脆亲自出马,找了翻译就直接陌生打电话过去给毕加索的秘书,前前后后还经过了一番波折,结果是毕加索真的盛情邀请张大千到他的住所会面了。

会晤在热情有好的气氛中进行,尽管只是短短的一下午,毕加索却说,他最欣赏齐白石,这让所有人很惊讶,毕加索抬起头盯住张大千的眼睛,认真地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张大千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示意赵翻译。此时赵翻译表情颇有自豪之感,他又接着翻译毕加索的话:“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

毕加索的说辞并不是夸大其词,这要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渊源说起。西方绘画经过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时代:人类最早的的绘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期的艺术持续约有一万年之久,几乎所有的图画都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最后5000年里,即距今1.7万年到1.2万年的吗格德林文化时期,这些被绘制在原始洞窟岩壁上的最古老的图画,堪称自然主义杰作。法国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是其杰出代表。

2.古希腊罗马时代: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也就没有现今的欧洲。由于战争与自然原因,没有留下纯粹的希腊绘画,唯一的材料来自于“希腊瓶画”,希腊艺术的两种追求,一是真实再现,一是优雅和谐。而对罗马绘画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庞培古城。

3.中世纪:中世纪(476—15世纪)的漫长时期,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艺术怪诞、迷惑,甚至贬为丑恶,也有人认为此间艺术丰富,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蛮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纪基督教占主要地位,于是图画也为之服务。包括五个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绘画(2-5世纪);二.拜占庭绘画(5-15世纪);三.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四.罗马式(10-12世纪);五.哥特式(12-15世纪)。

4.文艺复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地,14-15世纪早期画家乔托、马萨乔等把人文思想与对自然的逼真描绘结合,比较呆板僵硬,却显出了与中世纪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画家们再真实与幽雅方面达到了同意,有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盛期三杰”。提香、乔尔达内等威尼斯画派画家注重光与影的表现,追求享乐主义的情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又有尼德兰、德国、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也把意大利风格与本土传统融合,创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5.17—18世纪:17世纪的西方绘画又开创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局面。以意大利、德兰德斯、荷兰、西班牙和法国为代表。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巴洛克,强烈的动势、戏剧性、光影对比及空间幻觉等特点;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形式和类型的表现,忽视艺术家的灵性、感性与情趣的表达;写实主义,拒绝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以及“理想美”,也不愿意对自然进行美化,即忠实地描绘自然。18世纪的西方绘画,洛可可风格兴盛一时。与此同时,写实主义也得到发展。洛可可特点:华丽、纤巧、追求雅致、珍奇、轻艳、细腻的感官愉悦。

6.19世纪:此时法国绘画在欧洲起着主导性作用。法国绘画的发展大致分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阶段。

7.20世纪:此时出现了众多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艺术理论与观念上与传统绘画分道扬镳。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及绘画语言自身的价值,他们排斥功利性,对描述性和再现性的因素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画面结构,表达内在情感,营造神秘梦境。其主要流派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巴黎画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维也纳分离派、风格主义、达达主义、形而上画派、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谱艺术、光效应、新超现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

西方绘画特点:现代主义时期,在绘画领域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派别和思潮:抽象主义以其非具象的体积和团块,组建着那种远离人们的日常视觉、与自然物像几乎毫无瓜葛的三度空间的形体结构;表现主义夸张变形的绘画语言,使作品成为精神性的、情感的符号;梦幻主义则以一个个充满幻想和象征性的视觉图象,将人们带到精神彼岸飘渺超然的境界。综观现代派绘画,不难看出其共同特征,即对于客观再现的漠视和对主观表现的强调。强调形式结构,是现代绘画的一大流派。立体主义画家更是不惜为了结构而牺牲再现。在他们的笔下,物象都被彻底地分解,缩减为基本的原素,及许多块面。

毕加索的画的特点: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来画风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的立体主义。总的来说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是他的最大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是伴随笔墨纸砚的发明而发展的,主要以水墨丹青为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中国绘画讲求写意,而非写实。它的发展历程是单线发展,一直是水墨丹青为主,后来受西方绘画影响增加了油画。而西方绘画由写实到最后根本没有实的影子了。比如,野兽派等各种现代绘画流派。而中国画一直在写思想,写的是“意”,一直抽象的平面化,即纸张的二维,表现的是一维的思想,即有意有象。而西方绘画则走极端,要么活生生画面摆在那,要不就是连影子都没有。这也体现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文化讲究中庸,讲究和谐,讲究方园兼济,而西方文化,注重理性,非此即彼。这也是毕加索对中国人到法国学绘画不理解的地方。

毕加索的绘画,是由一些几何图形排列组合组成。而张大千和齐白石的绘画,则是由点线面,枯湿浓淡,墨分五色构成,相比于毕加索的画要复杂的多。从西方学画回来的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等都借鉴西方绘画,丰富了中国画的水墨丹青,是中西方艺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进而,也感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至于日本绘画,法国人借鉴最多的是日本的浮世绘。而日本的文化之根在中国。

关于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徐悲鸿曾称赞道: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可谓是对张大千的最高赞誉。张大千不仅是五百年来所出的一个奇才,而且更是一个世界性的伟才。

相关文章

  • 张大千与毕加索见面,意味着什么

    从齐白石和张大千走的艺术道路看,齐白石是政府塑造的国家性大师,而张大千则是将自己打造成世界性的大师。 在塑造世界性...

  • 一张书法大观园的门票

    毕加索说,如果他生在中国,他就当个书法家,不当什么画家了。 1956年,毕加索邀请张大千到巴黎一聚。他请张大千当场...

  • 毕加索:西方没有艺术,中国艺术是第一

    张大千和毕加索被西方媒体褒奖为“分踞中西画坛的巨子”。 1956年夏,张大千在法国尼斯港拜访毕加索,他们共进午餐,...

  • 医无止境

    向往齐白石,或如张大千, 何不毕加索?灵魂出自然。

  • 毕加索:齐白石的鱼,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香

    ■齐白石 蛙声如鼓吹 张大千与毕加索合影 齐白石为老舍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局部)》 青蛙什么时候是最美的?可能...

  • 2019-05-21

    没了这幅毕加索,我可以去找另一幅张大千的画啊。

  • 世界绘画大师的虔诚之心:梵高 毕加索

    纽约梵高画展 沉浸热情灵魂 (世界日报网) 1956年张大千在巴黎,拜访毕加索,毕加索认认真真对他说:“在这个世界...

  • 张大千与毕加索: 古堡会晤

    有人说齐白石是政府塑造的国家性大师,而张大千则将自己打造成世界性的大师。这说法对齐先生少公允,而对张大千还...

  • 八大碗加素

    八大碗加素~~八大就是八大,毕加索就是毕加索,少拿张大千的传话来抬中国画,中外大师都是大师,艺术手法不同却相通,做...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1. 是什么,能让我们: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当年,身在法国的毕加索得知张大千要拜访他,他也很纳闷,他说,最懂艺术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大千与毕加索见面,意味着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nx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