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六次课备忘录
2018第一场课,老T以《那朵紫色睡莲》引入新年发言,让大家对去年做了回顾总结,对2018做了自我的新年展望和规划,充满了满满的期许和仪式感,全身被那股暖流深深的滋养着,一个好的仪式感一定是一个好的自我激发。为什么是睡莲?是那朵紫色的睡莲?正如老T所说,“这就是我当下的原型呈现” ,那朵紫色的睡莲,它不对抗世界,不参与世界,不需要与世界孤绝。它就在安达曼海的热带码头绽放,将所有光芒凝固在紫色中,它骄傲,孤绝……独自静守在那里,直到那个少年的到来。那个少年你真的无法相伴,他热爱生命,追寻梦想,永不妥协,一直在路上。码头上人来人往,少年终将离开,你还是你,我还是我。那朵紫色的睡莲不闻不问,不理会,不对抗,依然在那里绽放,少年背包上路。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看到内心的存在感,在这个阶段,你是要拼命去战斗的人,战斗中会有暴力,要懂得转化,不然暴力多了就是自我毁灭。只有自我认同才会有主体的存在感,就算怀疑也不是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怀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是合法主体对机制、制度的审视。存在感是主体的发生,从客体获得回应、爱与认同,来降低虚无的恐惧和本我的自卑。核心客体比如你的母亲,她充满恶意、愤怒、攻击,那么你更多的是充满怨气、防御、回避、甚至扭曲。如果母亲过度的好,过度抱持,会让孩子柔化,失去攻击性,没有力量感。但是那个梦魇的孩子核心客体不在父母那里,父母埋怨“已经带你去轿子雪山玩了一趟了,你还是不做作业,还要搞什么游园活动?”父母不断压着怒火,“我看你今天要怎么样?”最后怒火爆发引来的就是一顿打骂。回到生活中我们作为父母何尝不是这样?为何不给孩子一个规则或是约定呢?比如说你尽情的玩,到2点钟结束去做作业。一个二维的母亲:线性思维,只能用A点到B点的逻辑来思考问题,她怎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一个四维的孩子:体验乐趣,到处都是游戏,让自己在游乐中自旋起来,并且随时观察母亲,从语言上找出漏洞,错误的逻辑。这样的母子完全是相爱相杀,不要轻易去碰孩子,让Ta有安全感,表达自己。温暖的参与孩子的成长,是参与,不是陪伴,两者都是主体。
在情感一般化状态里,非常重要的是焦虑,焦虑本来就是情感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不要去消灭焦虑,它就是情感的状态。不同的人处理焦虑的方法不一样,我们的自我在低维状态时都是自以为是,既是本性也是维度,处在高维时就能看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和断裂。低维是忽视对象的存在,从而导致缺乏与优质客体的链接。女性大多都是外倾情感型,存在“要”的层面上,现实纷争比较多。内倾情感不会太多往外在要,但是往内在去追寻又会形成很多幻想和扭曲。一定要将这种能量去转化,也是焦虑的转化,看你怎么处理焦虑?处理焦虑的能力就是心智的评估,有人深深的被焦虑卡死,显然心智水平较低,还有整合程度。整合是看你的结构化,如何整合这些元素,转化则是手段,把能量转化成另一种力量,所以,你能处理好焦虑你的情感水平一定不低,心智水平也很高。
焦虑人人都有,它产生的源头是分离,比如母亲温柔陪伴,父亲强悍,孩子在温暖的,包容的环境中,当孩子大了还找妈时,母亲会要求Ta自己做些事,有事应该去问一下你的父亲,和他商量一下。此时,母亲是觉得父亲是有价值感和存在感的,如果母亲在孩子面前破坏了丈夫的自尊将是致命的损害。第一场分离是与母亲分离,解离,母亲会让孩子走出舒适区,有很多人走不出舒适区,是根本没有完成原生的解离,直到30岁,40岁。原生焦虑是你走不出你的抱持,走不出舒适区,你不敢去尝试。老T此时说到《寻梦环游记》里的米格,怀有那颗赤字之心,勇闯天涯,追寻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永远热爱,永远在路上。像这样带着使命感的人是不可能有拖延症的,他有担当,绝对是超级个体。与母亲的第一场分离就是走出舒适区,青春期是最好的分离,分离不了就要以逆袭的方式做分离。如果自己总是走不出舒适区,反省一下是不是抱持自己太久了,防御太古老了,也意味着你的焦虑里面有很多恐惧。第二场分离是与情感伙伴,男、女朋友的分离,对对方的占有就像对“爹”、“妈”一样。如果在恋爱关系中没有完成第二场分离,带入婚姻中就让婚姻成为主战场,成为坟场,良好的婚姻不会再有分离,而是崭新的建构,在婚姻中来完成分离是最大的伤害。
2018·1·13
网友评论